1)在理论支撑下,引进和验证国外理论为主,补充和修正不足
从总体上看,国外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城乡关联发展的研究和计划。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于从系统论的角度将城市和乡村看作两大独立的系统,两者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流”。国外学者从城乡人口增长、可持续生计、城乡发展阶段、城乡发展动力等角度对城乡进行研究,比国内学者的研究更为深入,考虑的因素也更为全面,如考虑了制度、社会宏观背景、结构性因素、文化因素等。
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与我国存在差异,然而我国却存在着套用国外发达地区城乡关系的倾向。城乡关联发展的理论脉络可以大体归纳为三类,分别是城市偏向理论、城乡联系理论、乡村偏向理论。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同时存在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作用。通过对城乡关系发展的梳理,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城市有条件反哺农村、工业有条件反哺农业时,城乡联系理论开始逐渐占了上风。但可以明确的是,不同城乡发展阶段的重点并不相同,发达国家更多地考虑从空间融合、社会文化融合的角度去考量城乡一体化,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从城乡劳动地域分工方面来阐述。但可以肯定的是,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制约着这些新概念的适用性和一般性。而且,在研究发展中国家问题时,容易套用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的已有“模式”,却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现实问题。此外,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www.daowen.com)
2)在研究方法上,过于强调定性研究,对研究对象和微观行为关注不够
对城乡关系的现有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定性描述或者模式概括上,对具体地区的研究并不深入,也很少考虑特定地区微观行为主体的因素。不考虑从人出发的城乡关系难免过于宏大,使研究难以深入,少有的定量研究也停留在城乡关联模型的计算上,并不能从实际出发,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