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最新动态

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最新动态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4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脉络续表资料来源:王华,陈烈.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6,3:463-468.2)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城乡关系处于第三阶段。但是从国内外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研究来看,对“流”的强调一直是热点。在一些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研究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论述中,似乎不太重视系统总结和吸取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理论与政策建议的经验与教训,这是一个不应有的疏忽。

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最新动态

1)对城乡关联发展的研究

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城乡统筹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既是出于对国内形势变化的判断,也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尽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城乡协调和空间规划上的阶段、路径、重点、环境等不一样,但是城乡关联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

Tacoli(Cecilia Tacoli,2003)认为,“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变化加剧了城乡人口的社会分化和贫困程度,然而这仅是全球层面的;对于地方而言,它的城乡关系是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演化的结果”。“许多发展理论和实践关注城市或乡村问题而忽略两者之间的联系,为描述城乡关系,区别城市和乡村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将空间和部门上紧密联系的两者一分为二看待的做法是武断的。”

根据对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的研究脉络梳理(表1-4)(王华等,2006)。可以看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城市研究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城市偏向理论,其代表理论有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其理论实践则体现在世界各国出现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都市区空间中,这一类研究几乎止于20世纪90年代。第二类是城乡联系的观点,该观点的理论萌芽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及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观,当时城乡分离的阶段持续了很久,当增长极带动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强调城市反哺农村的城乡融合系统的理论便出现了,特别是1990年以来,出现了专门研究城乡空间分布的理论模型,如Desakota模型(McGee,1989)、区域网络模型(Douglass,1998)、城乡连续体(Cecilia Tacoli,2003)、城乡动力学(Kenneth Lynch,2005),以及出现了很多强调城乡相互联系的观点。此外,第三类观点则是乡村偏向的理论,这一类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强调自下而上发展机制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则表现为新农村建设。总体上看,三种城乡发展理论是并存的,在不同时期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相对而言,城乡联系理论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成为了引导实践的主要理论。

表1-4 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脉络

续表

资料来源:王华,陈烈.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6,3:463-468.

2)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www.daowen.com)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城乡关系处于第三阶段。在该阶段,城乡的地域特征和区别越来越不明显,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很低,发展的重点和目标转向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和技术流形成的网络结构,人们更多地考虑从空间整合、社会文化融合的角度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Bengs,2005)。城乡劳动力分工越来越不明显,城乡界限被乡村城镇化取代,相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城乡差距可以说基本不存在。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都市与非都市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不清,传统“乡村—城市”的划分已基本失去了意义。

在人口就业结构上,发达国家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一般在20%以下,有的甚至低于10%,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大多数下降到了10%以下,其中英国为2.6%,美国为3.9%,加拿大为6.7%,法国为10%,日本为13.8%(杜志雄等,2006)。Bengs认为(Bengs,2005),欧洲城乡关系正在经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特征是:城乡关系超出了单一交换的方式,而显示出一个动态网络的特征,它通过有形或无形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和技术流等将城乡联系在一起,并给城乡都带来发展机会。但是一份来自欧盟的空间规划报告认为: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的这些变化带来一些新问题并使城乡关系复杂化;从空间规划的角度看,城市和乡村已经不再作为明显的独立地域单元而存在,它们与邻近地区以不同的方式联系起来;这种地域关系的复杂性和空间延伸不仅使传统的中心地等级模型面临挑战,而且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挑战(ESDP,1999)。如果按照Bengs的发展阶段定义来划分的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关系还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即农业主导型和乡村依附城市。这些状况离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流”实现一种“网络结构”的第三阶段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从国内外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研究来看,对“流”的强调一直是热点。有学者曾概括出城乡之间的7种联系:物质、经济、人口迁移、社会、服务供应、政治行政(Rondinelli,1976)。近年来联合国人居署研究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问题的专家(Tacoli,1998)强调了人流、物流、信息及资金流在联系城乡的空间和部门之间的作用。他们强调城乡紧密结合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生计的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创造各种“流”的通道等思想给予我们很大启发。同时,我们应当结合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发展阶段考察其适用性。

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发现(表1-5),学者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时,避免不了出现将发达国家已形成的模式和结果“套用”在发展中国家的倾向。忽视历史演变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各自所处阶段的定位模糊使这些理论很难具有说服力,也直接影响了这些计划的实施效果。与早期注重政策和技术的发展经济学家相比,现代的学者更注重对诸如“可持续生计”等发展理念和目标的强调。在一些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研究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论述中,似乎不太重视系统总结和吸取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理论与政策建议的经验与教训,这是一个不应有的疏忽。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城乡二元结构仍然限制着这些新的概念框架的适用性和一般性。因为它不仅是经济、地理、技术、政策、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

表1-5 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与城乡发展阶段对应关系

3)对工业化阶段与城乡关系的研究

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转变及城乡人口迁移表现出四个阶段,分别是高位静止阶段、早期人口扩张阶段、后期人口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图1-2),这四个阶段都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密切相关(理查德·P.格林等,2011)。按照一般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图1-2 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转变及城乡人口迁移

资料来源:[美]理查德·P.格林,詹姆斯·B.皮克.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