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紧紧抓住新世纪初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进行理论的发展和创新。2004 年9 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和2005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提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键的思想。2007 年10 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以往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括为“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推进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逐步认识到必须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经济增长在转向集约型方式的基础上,逐步转向包括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协调均衡等诸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其目标在于追求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和更高的质量效益。
从“经济发展方式”替代“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视角来看,两个字的改动,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增长方式”,主要是指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更等内容,更全面、更科学。可以说,这一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从三大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的视角来看,第一大转变主要是从需求的角度而言的。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从需求方面来说主要有“三驾马车”,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从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我国的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而消费需求不足。从投资需求来看,2003 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上的高位上,过高的投资率一方面会引起经济过热,另一方面直接占用了消费基金,导致投资和消费失衡。从出口需求来看,近年我国的出口额大幅度增加。2006 年我国出口额达到了9691 亿美元,合77595 亿人民币,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36。8%。当然,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有其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过多地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把以外需为主转变为内外需共同拉动。在我国投资和出口过于旺盛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2006 年我国的消费率仅为50%,远远低于79%~80%的世界平均消费率。因此,下一步要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的格局。(www.daowen.com)
第二大转变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而言的。产业贡献率是指产业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这是衡量各个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006 年我国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9%、55.5%、38.6%。从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 年以来,我国的GDP 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 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 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 个百分点左右。这就充分表明,我国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把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三大产业共同拉动。
第三大转变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而言的。生产要素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或条件,主要包括劳动、管理、技术以及物质资源等。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来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各种资料表明,单位GDP 我国消耗的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必然使现有的物质资源自身难以支撑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而且带来更多的污染,破坏了环境。而科技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和管理不断创新等方面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虽然有所提高但不明显。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相结合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