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顺德辉煌的工业化成就在很大程度上由县、镇两级政府推动,政府唱主角,既是投资主体,又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通过减免等优惠措施扶持企业成长。这个时期,超过1000家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基本上是由县、镇两级政府支持,提供担保向银行贷款搞起来的。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顺德经济,随着市场逐步成熟,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增多,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1993年3月,顺德农行和信用社对全市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后,提供了一份题为“辉煌的成就?惊心的包袱”的报告:全市有259家企业处在破产边缘(当时顺德市属企业和乡、镇办企业共978家),所欠银行21亿元贷款成为不良资产;1990年底农行和信用社的镇办企业呆滞贷款占贷款总量的17.2%,金额为2.1663亿元,1993年3月底即上升到35%,金额达9.695亿元。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政企合一,不可避免地带来政府有限投资能力与无限投资饥饿的矛盾,政府有限利益与无限责任、风险的矛盾,这些交织在一起,潜伏着日益严重的危机。”顺德再现敢为人先的勇气,“蹚雷区”,大胆启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做的第一个实地调研就是在20年前的顺德,“顺德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一个小镇上出现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可以说是中国县域经济的奇迹”。改革要给地方自主权和试验的空间,因为基层的干部对改革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姚洋回想起当年在顺德调研时发生的一次有趣的对话,他问当时的顺德县相关负责人:“你们这样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不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吗?”“那位负责人告诉我,我们进行的国企改革是‘止血工程’……”姚洋说,基层干部能切实地感受到国有企业的负担太重,当时的国企只有不停地输血才能活下去,所以必须改革,改革后反倒把国有资产保护起来了,因为“止血”了。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改革的阵痛对于顺德来说,已渐行渐远。但顺德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以改革创造着奇迹。
如今又多了一个热词“科技顺德”,顺德区经科局局长柯宇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设科技顺德是一个系统工程,区经科局将重点在做好科技创新布局、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支持企业优化升级、以招商引资培育新产业、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5大领域进行推进和突破。同时,顺德将在未来三年连续投入1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争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的零突破。(www.daowen.com)
柯宇威说,顺德从2018年起至2020年,每年投入5亿元共计15亿元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据介绍,这笔投入主要用于高企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团队引进、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金、知识产权、异地科技孵化平台、科技创新券等方面。
在招商引资方面,柯宇威表示,除了继续推动原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接下来将充分发挥专业招商公司和异地招商机构的作用,重点瞄准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主营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100%;高企增至942家;新增950台应用机器人;军民融合产业蓄势待发;储备超40个科技创新团队和企业;美的成功并购德国库卡;成功引入深圳大疆、天劲、沃特玛等一批重点项目……
“腾笼换鸟”“扩笼壮鸟”,通过村级工业园区改造,“顺德智造”走向台前。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巨头中,三家已落户顺德。本土的利迅达、美的等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企业也异军突起。德国汉诺威机器人学院还在顺德成立了海外分支机构——佛山机器人学院。顺德以智能化为突破口,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是集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德制造’智能化的必由之路。”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江浩分析。
产业升级,人才是关键。顺德引进博士超400名,确认高层次人才10461名;广东工业设计城超额完成聚集8000名设计师;与13所高校开展全面合作。这些年,顺德创新体制机制,改善营商环境,“筑巢引凤”,每年投入50亿元发展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引进创新型人才;兴建广州大学城卫星城,吸引高端人才定居;斥资70亿元,修建广州南站至顺德大良的地铁,方便人才流动。
“说到底,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智能制造必须有人才支撑。”顺德区区长彭聪恩说,“要想继续领跑,顺德还得培养和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