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轻纺工业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1)轻纺工业的形成及发展。宁夏的轻纺工业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重点发展毛纺、棉纺和麻纺工业,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五五”规划时期开始,自治区按照专业化生产的理念,相继建设了银川毛条厂和精纺呢绒产品专业生产厂家银川第二毛纺织厂,并于1979年将银川毛纺织厂制毡车间分出,成立了银川制毡厂。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自治区自属国有纺织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5%,地方企业仅占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全国上下各个领域在释放生产力的改革大潮中,散发着空前的活力。1979年12月,自治区二轻工业局成立,主要对地方轻纺工业进行管理和调控。1983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撤销自治区轻工业局、自治区二轻工业局,成立自治区轻纺工业厅。同时恢复自治区手工业联社和轻纺工业厅合署办公。下辖宁夏轻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宁夏轻工业设计研究所、宁夏甜菜糖业研究所和26个直管企业。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宁夏轻纺工业在国有经济渐进改革中不断激发生机与活力,各企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扩大经济联合与技术协作,注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纺织工业实现较快发展,创造了史上的辉煌,形成了投资、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在短缺经济时期,填补了人民生活空白,比如,曾经热销的宁夏本地生产的“双风”牌洗衣机,提高了宁夏的知名度。“六五”到“七五”时期是宁夏建区以来轻纺工业发展的较好时期,国家对工业领域的投资力度随着工业重心转移加大。“六五”时期,用于轻纺工业投资总共15.38亿元,轻、重工业投资比例为1∶5.5。继银川第二毛纺织厂、银川毛条厂1981年建成投产后,银川涤纶厂、银川针织厂、平罗糖厂、青铜峡糖厂也相继于1984—1989年建成。一些企业先后进行了扩建改造,引进一批先进设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及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各市县轻纺工业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像吴忠造纸厂、吴忠市塑料编织袋厂、石嘴山市瓷器厂、贺兰县造纸厂、中卫造纸厂等发展快、效益好的企业。
这一时期,由于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扩大,企业经营效益直接同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钩,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各企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扩大经济联合与技术协作,注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支撑宁夏轻纺工业的银川毛纺厂、银川二毛厂、银川棉纺厂、灵武绒线厂以及平罗糖厂、青铜峡糖厂等一批自治区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产销两旺。
当时,宁夏轻纺工业的主导产业是毛纺织和制糖,棉纺织、化纤、食品、饮料酒、陶瓷、塑料、毛皮皮革、服装鞋帽、家具、五金、洗涤用品等产业也有一定规模,洗衣机、自行车、化妆品、搪瓷制品也有生产。自治区重点产品提花毛毯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绒线企业盈利水平位居全区工业之首。到1990年,全区轻纺工业总产值达到17.96亿元,占全区工业的27.74%。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轻纺工业占全区工业经济较大比重的格局,轻纺工业成为宁夏工业的支柱产业。
(2)轻纺工业的困难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宁夏轻纺工业危机初现端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改制处于攻坚克难时期,宁夏轻纺工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这种困难局面既有宁夏自身的特殊情况,也有全国工业企业均处于改革阵痛期的共性。
宁夏轻纺工业受短缺经济逐渐淡出形势的影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最先受到市场大潮冲击。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给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原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经营管理方法都暴露出明显的不适应。“八五”到“九五”10年间,全区轻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4.3%,增速明显低于“六五”到“七五”年均20%以上的增速。
机制不活、负担过重的轻纺工业渐行渐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纺织企业普遍装备落后、销售不畅、债台高筑、面临压锭、停产甚至破产的困境,市县一些国有、集体轻工企业也大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业状态,设备落后,产品低端,竞争力匮乏,大批职工下岗。从1995年开始,先后有14家自治区属骨干企业实行了破产或被兼并。曾作为支柱产业的宁夏轻纺工业转为困难亏损行业,年度亏损高达两亿多元,全系统陷入困境,被业界称之为“处于绝地而后生黎明前最煎熬的时期”。
(3)重振旗鼓并迅速崛起。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国有企业改革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专门针对国企改革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宁夏党委、政府立足本区工业发展实际,在党中央召开十五届四中全会前,于1999年3月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指导处于艰难运行的宁夏工业经济。宁夏轻纺工业遵循《意见》要求,以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实施国有企业的重组、兼并和股份制改造。2000年9月,自治区政府批准将原轻纺工业厅变更为轻纺总会的“三定方案”,明确了职能配置、内设人员编制,经自治区政府授权负责全区轻纺行业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行业规划、组织研究行业法规和规章、制度、标准,实施行业管理;推动轻纺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所属企事业单位的改革。自治区工业合作联社仍与轻纺总会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下辖宁夏轻工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宁夏轻工业设计研究院和直管企业15个。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轻纺行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团结一心知难而进、上下合力负重拼搏,理思路、抓优势、求发展,进行了涉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等方方面面的重大结构调整和改革。按照“坚持保留原有生产基础上实现重组,为企业职工重新上岗就业创造机会,通过企业改制实现新的发展”三大原则,2000年前后,先后完成了银川毛纺厂、二毛厂、绒线厂等企业存量资产的并购重组,90%的原国有纺织企业实现了重组。同时整合系统内优质资产,形成了新的有竞争力的区直属企业群体,保留了多年培养的技术骨干,为轻纺工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了人才。市县企业也陆续完成改制,所有制结构逐步向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变。通过实施破产兼并,一批劣势企业退出,使全行业得以轻装上阵,再图发展。各类企业改组改制后形成了体制上的优势,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行业的速度、数量及范围不断扩大。
2002年是宁夏轻纺工业再度崛起的重要转折点。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决策。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会随之带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以轻纺产品为主的消费品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轻纺工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宁夏轻纺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3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十六大关于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召开了全区加快轻纺工业发展工业会议。研究制定了支持轻纺工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形成宁夏轻纺工业发展的多方共识。2004年邀请国内资深专家为宁夏轻纺工业把脉问诊,充分论证宁夏轻纺工业的现状、优劣势、机遇挑战,制定了《奔向2010年的宁夏轻纺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干在今日赢在未来”发展思路,实施重点突破和项目带动战略,并以“1250工程”(即抓好12个重点行业、50户骨干企业)为抓手,通过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全行业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夯实轻纺工业的发展基础。2005年,自治区设立轻纺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轻纺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发展轻纺工业。2006年,《宁夏造纸工业发展规划》《宁夏羊绒产业发展规划》《宁夏发酵制品业发展规划》相继完成。2010年,《宁夏轻纺工业“十二五”规划》《宁夏玉米加工业发展规划》完成,总体战略与具体措施有机结合,轻纺工业及其重点行业在宁夏经济格局中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措施更加明晰。一系列规划成为“十一五”时期宁夏轻纺工业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十一五”期间宁夏轻纺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不俗业绩,也证实了这些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为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阶段宁夏轻纺工业在以往各种创新举措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落实和产业集聚平台的谋划,推进全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产业整合和产品创新。2007年,《关于淘汰关闭落后造纸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羊绒产业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淘汰关闭55家造纸生产线,年节约煤3万吨,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超过1.6万吨,解决了长期困扰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废水治理问题。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资产、资源、品牌、技术和市场为纽带,灵武羊绒三大集团陆续成立。2009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提高宁夏轻纺工业比重,优化工业结构,有效降低地方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推动宁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建设承接东部生态纺织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并将示范区列为“二号工程”。
这一阶段的体制机制创新举措也为宁夏轻纺工业集聚了改革发展合力。2007年9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自治区轻纺总会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轻纺工业局,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家省级正厅级轻纺工业管理机构,被业界称为“全国第一局”。机构更名及其职能的强化,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强化产业发展壮大、提高行业管理能力进行的管理改革,为正在崛起的宁夏轻纺工业注入了管理与服务的新动能。改革后的管理机构行使轻纺工业规划、指导、协调、服务职责,更加注重轻纺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改革导向,确定宁夏轻纺主导产业在经济一体化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科学、有效地引领行业发展。2008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纺工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出台,构建了支持宁夏轻纺工业发展的省部级联动机制,拓展了闽宁、粤宁等地轻纺产业对接合作。组建了宁夏羊绒拍卖交易市场,探索采用国际通行模式提升企业资源掌控能力。举办宁夏国际羊绒博览会和羊绒节暨中西部服装服饰艺术节,搭建了宁夏羊绒及服装产业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了羊绒及服装产业的提档升级。
这一阶段全区轻纺工业盈利能力显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呈现以下三个显著变化;在发展理念上,坚持顺应市场需求,在结构调整中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在战略上,坚持规划先行,加强产业研究,从行政管理走向战略管理;在发展方式上,从粗放分散的数量型向规模集聚的优势型转变,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和布局合理的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全区规模以上轻纺工业年均增长22.78%。
(4)轻纺工业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战略的启动和国内外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宁夏轻纺工业迎来了实现跨越发展、再铸辉煌业绩的战略机遇期。
《宁夏轻纺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通过实施绿色食品工程、环境和谐工程、就业支撑工程、提高国际竞争力工程、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工程等五大战略工程,建立十大措施保障与政策支撑体系,结合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继续巩固提升羊绒、发酵制品、造纸等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型纺织、电池新光源、葡萄酒三个新兴产业,实现“把握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再造一个宁夏新轻纺”的战略目标。2011年11月,《宁夏银川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纺织)示范区实施意见》正式获批,示范区以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区为核心产业园区,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灵武羊绒产业园为配套产业园区,以银川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承接新格局,标志着宁夏轻纺工业将从单一的羊绒纺织向以彩色聚酯纤维及下游产业为主,毛纺织、高档棉纺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多元发展的现代新型纺织产业迈进。
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使宁夏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明确了宁夏新时期开放型经济的格局与愿景,为进一步充分发挥轻纺产业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在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区框架下布局建设“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区灵武园区”,形成“一园两区”的建设方案,并将此作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2014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撤销宁夏轻纺工业局,调整转变其职能,将原自治区轻纺工业局的职责划入自治区经信委。新的机构改革,旨在形成对工业的统一管理格局,避免职能交叉,更好发挥政府对比较优势产业的因势利导,更好地推进全区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www.daowen.com)
2015年1月,《宁夏纺织工业中长期规划》发布,到2020年,宁夏纺织工业将构建起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把宁夏建设成为国际高端天然纤维产品研发和制造中心、中国西部地区新型纺织工业示范基地。近年来,宁夏现代纺织业迅猛发展,每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现代纺织业已成为宁夏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8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55.4亿元,同比增长15.5%,是“十二五”末的2.5倍;实现工业增加值61.3亿元,同比增长16.5%,高于全区8.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07亿元,同比增长24.2%;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12.9%,是宁夏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16年,全区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0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72.6亿元,同比增长18.7%,占全区工业比重的7%。
2015年8月31日,举行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灵武园区授牌暨项目投产仪式
(5)羊绒产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在放开搞活政策的引导下,有传统经商经验的宁夏民间商人,从事贩运宁夏和周边地区的羊毛、羊绒赚取差价。到20世纪90年代,宁夏同心、灵武涝河桥、平罗宝丰和城关等地形成了几个比较集中的羊绒流通集散地,山羊绒原绒年交易量在3000吨左右,占全国的30%。进入21世纪,全区已形成了人数过万的羊绒收购队伍,逐步建立起辐射国内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11个省区,远至蒙古、中亚等国的收购网络,成为全国羊绒流通集散的重要基地之一。羊绒加工从无毛绒分梳起步,逐步向深加工发展。1982年开始羊绒分梳生产,当年生产无毛绒3.1吨,在宁夏首次分梳无毛绒成功。20世纪90年代,以贩运羊绒为主业的宁夏商人开始进入无毛绒的加工生产,以追求更大的利润,当时规模较大的无毛绒分梳企业有马斯特、嘉源、中角(原称海圣)、宏达、盛源等企业。1987年,银川第三毛纺织厂建成一条山羊绒分梳、纺织、织衫生产线。1988年,宁夏夏城进出口公司成立后,陆续在银川、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羊绒水洗、分梳及制成品相关配套企业,提出的“圣雪绒”牌羊绒衫深受市场欢迎。1986年,以夏城进出口公司为核心组建了宁夏圣雪绒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同年“圣雪绒”牌羊绒衫荣获第六届世界山羊大会金奖,这是中国羊绒制品行业首次获得此项殊荣。这一时期,羊绒纺织业处于发展极度不平衡阶段,大多数企业以原料收购和原绒洗选、分梳为主,企业规模较小,工艺技术相对落后,产业链条短。2000年,全区共有羊绒分梳企业40多家,年分梳能力2000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当年生产无毛绒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4.12亿元。圣雪绒集团1996年起先后从瑞士、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引进纤维检验、染色及羊绒纺纱生产线,生产加工实力和市场占有率都居国内前列,为宁夏羊绒产业向深加工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0年4月,圣雪绒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3年,羊绒产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产业。为推动羊绒产业集聚发展,自治区政府于2003年启动建设了灵武、同心羊绒产业园区,2006年举办首届中国宁夏羊绒国际博览会,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羊绒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颁布了宁夏分梳山羊绒地方标准,2009年建立宁夏羊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0年扶持组建了国家级羊绒及其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灵武、同心把羊绒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也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产业做大做强。经过发展,宁夏羊绒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占有量、加工技术、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有了大幅度提升,已从最初的羊绒收购流通、分梳初加工,少量深加工,发展到利用先进装备精深加工羊绒制品,构建了从分梳、制条、纺纱到制衫、织造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山羊绒原料集散地和羊绒制品加工基地。2007年,中银绒业股份公司借壳上市,2009年收购拥有140多年历史、世界知名羊绒纱线生产商邓肯纱厂,国际并购成为企业获取先进技术、实施自主品牌全球化运营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途径。到2012年,全区各类羊绒加工企业发展到90多家,10家企业进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3亿元,利润11.42亿元,10年间分别增长8.6倍和17.9倍,精深加工比例由25%提高到40%以上。这一阶段,宁夏羊绒纺织在国内优势地位日益巩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无毛绒和绒条产量约占全国的58%,羊绒纱线和面料产量约占全国的25%,羊绒衫产量约占全国的8%,其中无毛绒出口占到全国的30%,羊绒衫出口占到全国的13.7%。以灵武羊绒园区、同心羊绒园区为依托,以中银、嘉源、荣昌、德海、马斯特、生海、圣雪绒七大集团为支撑,初步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羊绒产业集群,灵武羊绒产业园区着力建设羊绒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同心羊绒产业园区着力建设全国羊绒流通基地。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同步发力,骨干企业先后引进先进的意大利、日本纺纱生产线,德国斯托乐先进电脑横机及日本和美国配色设备,瑞士先进染色设备。自主研发的一体式自动回收联合分梳机,使羊绒的提取率及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处于同行业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灵武精品羊绒之都”“中国同心国际山羊绒集散地”的授牌凸显了宁夏在国际羊绒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羊绒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宁夏纺织未来发展会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所以必须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控制力和影响力,并积极探索向羊毛加工、亚麻加工、化纤、服装制造、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突破发展。
宁夏羊绒纺织产业示范区开工建设,标志着宁夏以羊绒为主的现代纺织产业全新发展阶段。宁夏纺织业引进了高质量棉纺、麻织品、高级纤维等现代纺织元素,构建起羊绒一马当先,棉纺、毛纺、亚麻、服装紧随其后,化纤蓄势待发的全新局面。中银绒业主导建设灵武园区一期,建设20梳20纺羊绒纱线、年产500万件羊绒衫、年产210万件羊绒服饰等重大项目,带动宁夏羊绒产业总量急速攀升,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项目建成后,宁夏年产羊绒纱线将达到2860吨,占到世界的40%,成为世界最大的羊绒纱生产基地;羊绒衫1200万件,出口量占全国的30%~40%,年产羊绒面料800万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纺羊绒科技服务中心。贺兰园区如意科技时尚产业工业城建设30万吨如意纺高档纺纱、2万吨精梳纱线、1亿米高档面料、3000万件服装项目,总投资75亿元,用工7000人,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13亿元。届时,宁夏的轻、重工业比重将由15∶85优化为30∶70。现代新型生态纺织业,正在成为宁夏又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羊绒产业园洗绒车间
(6)棉纺行业已起步并迅速壮大。目前已形成160万锭的纱线产能,以商招商、集约发展的效应初步显现。发展现代纺织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近几年,由于东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工业用地逐年减少,用工成本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纷纷西移。已经落地宁夏的如意、恒丰、恒达等纺织企业都是山东大型纺织企业的战略西移。
(7)化纤行业实现产业链对接。2016年以来,一批化纤类项目在宁夏相继开工建设,为宁夏纺织产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中石化生产的聚四氢呋喃可直接进入氨纶生产车间,为其深加工提供原料保障,终端产品将直供优衣库、匹克、恒源祥等知名企业。如意集团12万吨氨纶年底投产。两个项目建产后可控制国内30%产能,业内具有话语权。随着宁夏煤化工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煤制甲醇向下延伸出烯烃类和芳烃类的化工产品,可为进一步生产制造合成纤维提供原料保障。
2.轻纺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轻纺工业存在的问题。尽管宁夏轻纺工业经历了从辉煌、衰退、再度崛起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区域分布看,全区轻纺工业主要集中在银川、吴忠两市,石嘴山、固原、中卫轻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大的工业项目少。从产业结构看,支撑自治区轻纺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是以羊绒业为主的现代纺织业和烟草制品,其中,羊绒制品属于稀缺资源支持下的奢侈消费品,消费市场有限,而烟草制品受世界禁烟趋势的约束,难以长期维持,但仅此两项产业中69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轻纺工业的78.4%,其他轻工行业中84家规模以上轻工(不含食品)企业,仅占全区的21.6%。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纺织行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融资效率不高;大部分企业品牌建设滞后,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较小;再加上精深加工能力薄弱,严重缺乏高端研发、设计人才和技术工人;等等。造纸行业面临严峻挑战,造纸行业曾经是宁夏轻工行业的支柱产业,人均造纸量曾经位居全国第一。但从2012年后,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自身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区造纸行业出现整体亏损,生产规模急剧下降,自治区对造纸行业进行重组,关停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的局面。2014年年底,全区造纸行业止跌回升,但是距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很大差距。而其他行业如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等,企业户数少、规模小、竞争力弱。
(2)轻纺工业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宁夏更加注重科学盘点,准确研判,细化发展措施,规划建设现代纺织示范区,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培育羊绒、棉纺、化纤、亚麻、服装等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做高端产品制造的世界引领者。
第一,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宁夏要更加注重品牌效应的打造,做大做强纺织产业。继续做好马铃薯、枸杞、葡萄酿酒等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壮大宁夏轻纺工业的整体实力。
第二,推动技术改造升级,加快企业精深加工步伐。
第三,加强轻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劳动者素养。
第四,加强政府创新引导,促进轻纺产业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