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放权让利改革的局限与挑战

放权让利改革的局限与挑战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放权让利在实践中的弊端也逐步显露。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因此,对企业进行放权让利的改革。

放权让利改革的局限与挑战

在改革初期,放权让利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力点,通过放权让利,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利益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入,放权让利在实践中的弊端也逐步显露。

1.改革是在计划经济的基本框架内进行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思路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框下进行的,通过向企业放权让利来增强企业的活力。自主权的扩大和利润留成制度的实行,激活了传统体制下作为生产单元国营企业的盈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为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初步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所以这一阶段的改革仍是以产品生产者而不是以商品生产者为国营企业改革的目标。例如,1979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中,第一条就提出,企业必须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经济计划,这个计划指的是指令性计划。1981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营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又明确要求“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单位,必须保证全面完成国家计划,按社会需求生产,不能利大大干,利小不干”。这都表明这一阶段的改革是维护(或改善)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阶段文件中一般也不提企业应该“自主经营”,而只提“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虽然学术界早有人提出国营企业应该和可以“自负盈亏”,[2]但是在计划经济框框内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实行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也是困难重重,尽管不断颁布文件要求这样做,但有关政策常常很难完全落实。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1984年8月给国务院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目前大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很大困难,如指令性计划比重大,指标下的次数多、变化多,层层加码,行政管理方面“婆婆多”、干预多,摊派和罚款也给企业造成很大负担,等等。

2.削弱了中央的财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影响国家总体发展

从利益分配角度看,放权让利是国家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权、利的分配。中央财政占全国总财政收入持续下降。中央财力相对减弱,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降低。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导致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下降,给国家财政平衡带来了不利影响。

3.国营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改革之初,普遍认为企业因为缺乏自主经营权和利润的分配权,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对企业进行放权让利的改革。虽然企业获得了自主经营权,但是其经营模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改革,只是利益主体有所改变,并随着放权让利产生一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对原有的体制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因此缺乏改革的动力,反而阻碍了改革的进度。(www.daowen.com)

4.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全国性的普遍展开,而是局部试点,再向全国推广,放权让利首先表现在政策上的倾斜,往往是先获得放权让利的地区得到政策倾斜,先发展富裕起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被拉大。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7-8页。

[2]周叔莲、吴敬琏、汪海波:《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人民日报》1978年12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