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性,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其的投资不相称,国家财政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企业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
国营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
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
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三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的。在探索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www.daowen.com)
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后被实践证明是不好的政策,遂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而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则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通过不断地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为了调动国营企业的积极性而推出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