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美贸易争端:美国制造商的不公平竞争指控遭反驳

日美贸易争端:美国制造商的不公平竞争指控遭反驳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成为这番动作的特别关注对象。在这场辩论中,有人认为美国制造商在与得到政府支持的日本企业进行不公平的竞争,而另外一些人则反驳说美国制造商不注重质量,而且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非常缓慢。81美国没能与日本达成协议大幅减少其巨额贸易顺差,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零散地开放特定市场可能有助于一些出口商在日本销售更多商品,但双边贸易逆差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日本在受保护部门进口“太少”。

日美贸易争端:美国制造商的不公平竞争指控遭反驳

在寻求解决贸易压力的过程中,国会试图把重点放在外国“不公平”贸易政策上,从而将一些压力转移给其他国家。以戈普哈特为首的“贸易鹰派”指责其他国家从事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并且不肯开放市场。日本成为这番动作的特别关注对象。74日本是经济成功的典范,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遭受重创,但在战后迅速发展并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对美出口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飙升,而且高度集中在特定产业,这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在日本成为出口大国的过程中,其出口构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了更精密、更先进的产品。一个又一个产业相继成为日本竞争的牺牲品:从20世纪50年代的棉纺织品和服装到20世纪60年代的晶体管收音机、唱片机和体育用品;20世纪70年代的电视机电子消费品和钢铁;最后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汽车半导体和办公设备。

美国人既对日本的技术实力感到敬畏,又对其工业主导地位感到担心。日本的成功有时要归功于当时的通产省(MITI,现更名为经济产业省),该部门制定了定向产业政策,如研发补贴和行政指导,以推动某些经济部门的发展。在这场辩论中,有人认为美国制造商在与得到政府支持的日本企业进行不公平的竞争,而另外一些人则反驳说美国制造商不注重质量,而且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非常缓慢。他们还认为,通产省的影响力被夸大了,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以合理价格提供优质产品并在国内进行激烈竞争。比如说,行政指导和产业政策似乎都不是日本汽车和电子消费产业获得成功的原因,因为两者都没有接受政府援助。75

双边贸易的极度失衡正是美日贸易“问题”的具体体现。从美国的角度看,问题很简单:日本出口太多,进口太少。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有时愿意限制其出口,因此问题就变成了怎么让它进口更多商品。不同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日本的制成品进口量极低,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也没有大幅上涨。1985年,制成品进口在制造业GDP中所占比重在美国是32%,而在日本仅为9%。76当然,这并不能证明日本市场没有对外国产品开放。日本特有的要素禀赋可能是主要原因所在:日本缺少食品、燃料和原材料的国内供给,因此初级产品进口挤压了制成品进口。77此外,日本也没有太多正式的贸易壁垒关税水平与美国相当,大多数进口配额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被废除。

然而,正如美国贸易代表威廉·布罗克在1983年所说:“美国市场对日本商品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日本市场对美国商品的开放程度,这既是一种感觉,也是一个事实。”78外国企业在向日本销售时遭遇了一系列非关税壁垒,如影响药品农产品进口的神秘产品标准和检验认证要求,以及阻碍电子产品、汽车和运动器材进口的产品安全要求。人们经常抱怨烦琐的海关手续、不够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歧视性政府采购行为、定向行政指导、商业合谋行为以及其他将外国货物拒于市场之外的非正式手段。日本垂直整合而且以银行为中心的大财集团占支配地位的市场结构和复杂的零售分销系统,给外国企业制造了额外的障碍。因此,外国在日本经济中的参与率一直很低。(www.daowen.com)

为了解决有关日本市场准入问题的投诉,里根政府于1985年启动了“市场导向的特定产业”(MOSS)的谈判。这一谈判的重点是电信、电子、林业产品、医疗设备和药品等四个产业,并聚集于检验和认证要求、政府采购规定以及其他规制和私人行为,这些都对在日外国生产商构成了障碍。79日本抵触任何变化,认为外国企业需要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并在市场销售方面加倍努力,但它还是在开放市场方面做出了让步。不过,这些让步是否在推动贸易方面产生了任何实效,这一点尚且存疑。日本修改或消除贸易壁垒之后,出口商沮丧地发现他们的销售量通常并没有增长。事实上,后续分析表明谈判取得的成效非常有限。只有极少数协议,即27份协议中只有6份对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就连这些成效有时也是因为将来自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转移,而不是因为贸易创造。80

这类双边贸易谈判对美国出口的影响非常有限,这使得一些人认为美国需要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贸易政策。他们认为,问题的重点不应该是原则上减少贸易壁垒,而是要实现外国销售额的可观增长。里根政府就是否应该针对日本采取这种方法展开了激烈的内部辩论。一方是商务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强硬派(黑帽子),他们甘冒报复风险进行态度强硬的谈判,从而在出口增长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另一方是司法部、行政管理预算办公室以及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温和派(白帽子),他们担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贸易协定和固定的市场份额会导致市场的卡特尔化。前一派被指责为“打击日本”,而后一派则被指责为对外国竞争对手太过“温和”。81

美国没能与日本达成协议大幅减少其巨额贸易顺差,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零散地开放特定市场可能有助于一些出口商在日本销售更多商品,但双边贸易逆差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日本在受保护部门进口“太少”。相反,它的存在是因为日本正在经历大量的资本流出,而这个问题完全超出了贸易谈判的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