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ve Roads to the Future:Power in the next Global Age是一本通俗的社科读物,原文的语言通俗易懂,文笔流畅。当笔者完成前两章的翻译初稿,一个月后再去读译文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句子翻译不到位,有的译文遗漏了原文信息,有的译文失去了原文色彩,读起来十分拗口。本章中笔者将自己的原译和改译进行对比分析,从信息层面的对等、意境层面的对等和表达层面的对等三个方面,结合长难句翻译的具体技巧,分析如何使译文最大限度切近原文。
(一)信息层面的对等
传达信息是语言的首要任务,信息的对等则是最基础的对等。长难句的长度较长,结构复杂,信息含量大,稍有疏忽就会遗漏原文信息,或者曲解原意。笔者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合理断句、意群重组和加注的方法保持译文与原文信息的对等。
1.意群重组
吕叔湘先生在《翻译工作和“杂学”》中说道:“翻译工作者的第一个任务是了解原文,第二步就得把他所了解的传达给读者。”(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2017:596)由于英语的句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复杂,有些长难句如果按照原文的结构来译十分困难,而且十分容易遗漏原文信息,这时不妨完全跳出原文形式,分析原文一共包含几层意思,再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重新进行排列组合,综合处理。
例 American civilization’s capacity for war was considerably strengthened the arrivals in of the Scots-Irish,who had a fierce War-making tradition of their own,a clannish,backwoods style,honed over the centuries in their native land.(Herbert A.Giles:《中国和马楚斯》,2011)
原译:美国的作战能力因几百年磨炼形成的野蛮作战风格的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到来得到了极大提高。
改译:由于大批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到来,美利坚民族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两种血统的人生性十分好战,经过几百年的磨炼,形成了他们独有的野蛮式作战风格。
这个句子中who引导了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长而复杂,其中包含了一个同位语和一个后置定语。原文中关于Scots-Irish的信息比较多,而原译受到原文句式的干扰,硬是将所有信息都作为定语前置,又由于汉语定语不宜过长,结果将a fierce War-making tradition漏译。但反复读这句话后,发现全句其实主要有两个意思:(1)美国作战能力提高了,原因是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到来;(2)这些人好战,有自己的作战风格。改译则跳出了原文的“形式”,只抓住原文的几层意思,将意群提取,进行重组,原文所传达的信息瞬间跃然纸上。修改后的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差甚远,但却充分表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信息层面的对等。
2.适当加注
文化元素也是处理长难句的难点之一。有时对原文的主观臆断,或对原文涉及的特有的事物、事件的不了解,都会导致译文与原文信息的不对等。这时,适当加注便能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点。
例 Typical in this regard were Frances Trollope and her novelist son,Anthony,
who on their visits to Britain’s former colony took issue with virtually every aspect of the American,“persona”including the demand of the“adult infant”for“fresh ice in his water”。(Times Europe,2016[1]:107)
原译:在这一点上比较典型的要属弗朗西丝·特罗洛普和她的作家儿子安东尼了。他们去了一个前英属殖民地,把美国人的“品行”批评得体无完肤,甚至有很多过激言论。
改译:在这一点上比较典型的要属弗朗西丝·特罗洛普和她的作家儿子安东尼了。他们去了一个前英属殖民地,把美国人的“品行”批评得体无完肤,甚至连“小大人”在酒店里叫服务员“加冰”的行为也看不惯。
这个句子在句式结构上没有什么难度,但反映出了在处理文化元素上的一些问题。首先,原句中的两个人名是第一次出现,原译中并没有加注;其次,由于对the demand of the“adult infant”for“fresh ice in his water”存在理解上的困难,笔者就根据整句话的感情色彩进行了意译,导致错译。吕叔湘先生曾经提到,必要的注释应该包括在翻译工作之内。笔者详细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将人物和作者引用的话的出处做了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由于文化和知识的差异,书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原文读者可能熟悉,但译入语读者并不知道,这时就要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感受,适当加注,以实现原文与译文信息的对等。
(二)意境层面的对等
一个句子的意境气氛,像人的“精气神儿”一样,反映了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是句子的魅力所在。如果原文的美学价值较少,多为常规信息,那么信息层面的对等则是第一位的;如果原文体现出了多于基本信息的意境气氛,那么使译文达到意境层面的对等就尤为重要。只有保留了原文的意境,才能使译文读者有可能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欣赏和理解原文。
1.顺序正译
有些英语长句所叙述的动作或表达的内容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或者逻辑关系安排的,尽管有一些从句成分,但如果原文的语序与汉语的表达方式较一致时,首先应该尊重“原文作者在组织安排句子顺序时的意向”(林克难,《翻译的规范研究和描写研究》,2008:17-19),采取顺序驱动的翻译技巧。
例 The President,after raising expectations with tough rhetoric-“smoke them out,dead or alive”-had fought the war with“half measures”that amounted to“braggadocio with a little stick”(Times Europe,2016[1]:104).
原译:布什的期望很高,在放出“熏也要给我熏出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狠话后,也只能采取“拿着小细棍吹吹牛”般的折中政策。
改译:布什当初野心勃勃,放出狠话:“熏也要给我熏出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最终也只能采取折中政策,“拿着小细棍吹吹牛”而已。
原句中的after引导的状语从句将整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分隔开来,其中smoke them out,dead or alive是tough rhetoric指的具体内容,后面that又引导了一个定语从句。原译中较死板地将这两部分译成了前置定语,虽然在内容上实现了信息的对等,但却显得平铺直叙,失去了原文传达出的讽刺语气。而修改后的译文尊重了原文的语序,用“野心勃勃”“放出狠话”“吹吹牛而已”的短小词句表达出了原文的意境气氛。
2.增译省译
英语重形合,有丰富的连接手段和替代方式;汉语则重意合,喜重复,追求简短明了的表达方式。在处理长难句时要灵活增译省译,以保持和原文信息与意境的对等。
不过,在增减重复时,有一条金科玉律:增词不增意,减词不减意(叶子南:《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2001:74)。
例 The Puritans left behind an England on the brink of civil wars engulfing the religious commnunities of the Stuart kingdom,a set of conflicts that were part of a broader bloody struggle involving dynasties,Protestants,and Catholics on the European Continent.(Times Europe,2016[1]:112)(www.daowen.com)
原译:清教徒的逃离留下一个濒临着威胁的斯图尔特王朝和各路宗教势力的内战的英国。这场内战是欧洲大陆一场王朝之间,新教徒、天主教徒之间更加血腥、范围更广的战争的一部分。
改译:清教徒逃往新大陆,此时的英国正处于内战边缘,威胁着斯图尔特王朝的各路宗教势力。而此时的欧洲大陆,一场王朝之间,新教徒、天主教徒之间更加血腥、范围更广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该句中的a set of conflicts是前半句中civil wars的同位语,而这种关系恰好将该句子的前后两部分在逻辑上贯通起来。原译中前半部分过于拘泥原文的句式结构,导致定语过长,逻辑混乱,而后半部分的译文则受制于were part of的句式,过于死板。原译读起来尚有困难,就更表达不出原文中宗教冲突尖锐、欧洲内战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氛了。修改后的译文前一句增译了“逃往新大陆”“此时的”,将原文断成三个短句,更清楚地表达了当时英国的危急局势;后一句省译了were part of,增译了“即将拉开帷幕”,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保持了原文感情色彩。
(三)表达层面的对等
对于一般翻译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风格。奈达的“自然”和金隄的“通达”,都要求译文是纯粹的母语语言。对于笔者所译的通俗社科类文本,通顺、地道、符合汉语逻辑的译文是基本的要求。原作的语言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有多么优美,但绝不是生硬、笨拙、死板的,更不是让人读不懂的。因此,在处理长难句时一定要对译文读者负责,符合译入语习惯,避免佶屈聱牙、“翻译腔”严重的译文。笔者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逆序倒译和词性转换两种翻译技巧。
1.逆序倒译
有些长难句的表达次序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时就必须从原文后面译起,逆着原文的顺序译,才能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读起来逻辑清晰,译文通顺、地道,使译文读者享受和原文读者最切近的阅读感受。
例1 A half century later,the Washington-centered group of policy activists,pundits,and intellectuals known as neoconservatives were to offer a robust Post-cold war vision of American global dominance,of American ideals married to American Power,along the lines of Luce formula of exerting influence around the world“for such purposes as we see fit and by such means as we see fit”.(Times America,2016[1]:57)
原译:半个世纪后,以华盛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也就是所谓的新保守派,信心满满地描绘了冷战后美国理想与美国权力相结合、完全遵循卢斯提出的影响全世界的准则的美国统治全球的愿景,“在我们看来,这样做原因很合理,做法很得当”。
改译:半个世纪后,以华盛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也就是所谓的新保守派,按照卢斯提出的扩大全球影响力的强硬原则,“按照我们觉得合理,做法上也合理的方式”,为冷战后的美国树立起建立全球统治、将美国的崇高理想和美国的实力相结合的雄心壮志。
在原句的后半部分中,of后面的内容是作为对American global dominance的解释,along引导了一个较长的方式状语。原译中将方式状语的一部分转化为前置定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无序,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而修改后的译文则按照汉语方式在前、动作在后的表达习惯做了逆序调整,读起来更加通顺。
例2 Itmay seem like a stretch to Present America’s postwar global empire as the result of an accident rather than as the calculated product of lust and yearning,in the traditional manner of empire formation.(考试网,成人高考,2016年4月)
原译:如果说战后美国全球帝国的建立不是那种传统的受欲望和野心驱使而建立帝国的方式,而是一种机遇的话,似乎有点夸张。
改译:传统帝国的建立大都受欲望和野心的驱使,是精心策划的产物,美国也不例外。但如果说战后美国全球帝国的建立是机遇使然,又似乎有点夸张。
由于原句中present…as…rather than as…的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将最后一句in引导的状语糅合进去就比较困难。原译则过于拘泥于原文,将lust and yearning转换成定语插入traditional manner,empire formation,但整个句子读起来很绕,修饰语过长,也导致将calculated product漏译。修改后的译文则较灵活,从rather than as后断句,从后往前译,这也符合汉语先交代已知内容,后说未知内容或观点的逻辑习惯。
例3 One of the sad consequences of the birth of the accidental empire was that this enduring divide in American life between cosmopolitans and provincials,was accentuated,as America became responsible for parts of the parochialism that a great many ordinary citizens,apart from soldiers who had served overseas,would have trouble locating on a map.(考试网,研究生考试,2016年4月)
原译:这个偶然帝国的诞生带来的其中一个不容乐观的结果就是美国国内具有国际眼光的有识之士和狭隘的地区利益代表者两派人物之间历来的分歧加重了。随着美国在世界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大,有些地区,除了在海外服役的士兵,普通百姓根本没听说过。
改译:随着美国在世界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大,有些地区,除了在海外服役的士兵,普通百姓根本没听说过。这加重了美国国内具有国际眼光的有识之士和狭隘的地区利益代表者两派人物之间历来的分歧。这也是这个偶然帝国的诞生带来的其中一个不容乐观的结果。
在例3这个句子中,that引导了一个表语从句,as引导了一个原因状语从句。原译完全遵循了原文的语序,虽读得懂,但却失去了原文清晰的逻辑层次,没有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对等。改译采取了逆序倒译的方法,补译了“这加重了”“这也是”使前后句子衔接更连贯,更符合汉语先说原因,再说结果,最后总结的表达习惯。
2.词性转换
“所谓翻译,是翻意思,而不是翻译词句。只要抓住了意思,译文在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庄绎传:《汉语翻译500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39)词性的转化也是最能体现翻译灵活性的地方。英语倾向使用名词、形容词、副词,而汉语倾向使用动词。在处理英语长难句时,需要把英语的静态词转化为汉语的动态词,才能化难为易,使汉语表达更为通顺。
例 With his creation of Time and Fortune in the 1920s and Life in the 1930s,he had mass-market outlets for amplifying a matured version of the same basic perspective he had held since his teenage days.(《亨利·卢斯的辉煌》,百度文库,2001)
原译:随着20世纪20年代《时代周刊》和《财富》(杂志)的创办和30年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亨利·卢斯便拥有了宣传他少年时就有的现已成熟的观点的大众渠道。
改译:20世纪20年代《时代周刊》和《财富》(杂志)的创办,30年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为亨利·卢斯提供了大众宣传渠道,此时,卢斯少年时的基本想法渐已成熟,这些杂志无疑为宣传他的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这个句子的难点在后半部分,一是matured version,二是perspective后面的定语从句。原译很明显只顾字词层面形式上的对等,导致“翻译腔”严重。修改后的译文将matured version译为动词短语“渐已成熟”,amplifying译为“为宣传他的观点起了重要作用”,mass-market outlets译为“为……提供了大众宣传渠道”,通过词性的灵活转化,达到了行文通顺、易于汉语读者理解的目的。
长难句的翻译,一定要读透原句,弄清句子结构,分析句子成分,找出各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在做到信息对等和意境对等的同时,“眼里看着外文,心里却按着译语文字去思索,这样才能摆脱外文句法规律的影响,写出符合译语句法规律的地道译文,使读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在读外国作品”(谭载喜:《翻译学》,2009:1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