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度探析英汉文化差异对涉外礼仪的影响

深度探析英汉文化差异对涉外礼仪的影响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英汉常规语言文化差异1.介绍语差异在中国,首次见面时,介绍普遍是以夸奖、表扬的语言开头。由此可见,我国常用的问候语并不能用于涉外礼仪当中,外国人非常强调自己的隐私,在问候时,尽可能地避免涉及对方隐私。同时,东西文化对于年龄的认知态度差异非常大。所以,在涉外交际时,尽可能不询问对方年龄,尤其是年龄较大、身体健壮的老年人。

深度探析英汉文化差异对涉外礼仪的影响

(一)英汉常规语言文化差异

1.介绍语差异

在中国,首次见面时,介绍普遍是以夸奖、表扬的语言开头。但是,在国外,例如美国,领导如果这样介绍一位新教师:“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beautiful new teacher,thi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very strong,she come from China,I hope you can take care of her.”这位女教师必然会显得非常难堪。因为在国外,尤其是英美等国家,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不喜欢直接对其进行评论。许多国外友人认为,如果在你并不了解我的情况下就对我直接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尽管是褒奖的话,受恭维的感受非常强,普遍会导致被介绍的人有种强加、唐突的感受,这样的介绍在我国却非常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介绍国外好友应当以对方的身份、学历或能够直接观看到的事物进行介绍,不得直接进行抽象或外貌的评论。对此,可以这样对其进行介绍:“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she isa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2.称呼语差异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英语文化中称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直接叫对方名字,例如Tom,My dear等。这种方式在英国较为少见,但是,在美国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时。这样的方式不仅在年龄相等的人之间有,在年龄相差较大、在我国看来有辈分差异的人之间也能够称呼。在美国,直呼其名并没有不尊重的意义,这样的方式可以应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这样的方式不会让人觉得没有受到尊重,反而会让人感觉自己平易近人,对方愿意与自己待在一起。

3.问候语差异

在中国,朋友或亲人之间见面,首先就爱说“吃饭没有”,这是因为在中国,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这一问候语也是出于关心对方。在国外,这一问候并不适用。如果向外国人询问“What are you in the mood for?”,那么,这位外国人首先会想,问我吃饭是什么意思?是想邀请我一起吃饭还是没钱想让我请客。在我国一句常规的问候,在外国人看来意义并不简单。除此之外,朋友之间在街上见面,我们就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去哪”或“干什么去”,被这样问之后也会下意识地模糊性回答“出去一下”或“买东西”。这样的答非所问两者之间并不会介意,因为这只是朋友之间的常规问候而已。而在国外,在街上相遇,如果你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或者“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那么对方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想要“拷问”他。由此可见,我国常用的问候语并不能用于涉外礼仪当中,外国人非常强调自己的隐私,在问候时,尽可能地避免涉及对方隐私。

4.隐私差异

对于隐私,相对于外国人,中国人并不那么注重,中国人会问对方的收入、年龄、宗教信仰等。在国外,这些问题都是涉及隐私的。对此,与外国人谈话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问题。同时,东西文化对于年龄的认知态度差异非常大。在中国,“老”这一字代表着自己年龄较大,应当受人尊重;在国外,“老”代表着自己年龄大、没有价值了,是社会的累赘。所以,在涉外交际时,尽可能不询问对方年龄,尤其是年龄较大、身体健壮的老年人。

5.请客差异

饮食文化在国际之间的礼仪文化中差异非常大,我国人在这方面非常热情,但是,如果不清楚对方的饮食文化,过于热情的行为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例如,我们在请客吃饭时,无论菜是否多样,种类是否齐全,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什么菜,将就吃”或“照顾不周”等客气话。而外国人在听到这样的客气话时,会产生两种想法,一种是“明明这么多菜,为什么骗我”,另一种是“既然要请我吃饭,为什么不做好菜,真没诚意”。除此之外,中国人表示热情的夹菜行为,外国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外国人请客会说“Please help yourself”表示热情。对于请客,英美等国家的请客吃饭在我国看来可能难以接受,这些国家的友人如果请你到餐馆吃饭,最终结账时并不是他付,而是各付各的账。(www.daowen.com)

(二)英汉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1.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差异

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沟通。交际除了语言交际以外,非语言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人们并没有非常重视非语言行为,而在国外,重视程度非常高。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主要有身体姿势、穿着、眼神、手势及表情等。例如,在我国,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威严形象,尊重自古以来的“尊师”,在课堂上普遍不会展现过于夸张的行为动作。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课堂上,教师非常习惯也比较重视自己的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是在讲授动物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引发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国外教师更加看重自己非语言的教学,也就是非语言交际,而在我国,教师则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在讲课时学生不得说话,想要发言必须举手等。再如,在礼物的接受方面,我国常常在接受礼物之后习惯性地将礼物放在一旁,待没人之后再打开,而西方则不一样,西方人认为放在一旁是一种轻视的行为,西方人习惯性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拆开礼物。因此,在接受西方人所送礼物时,应当当面直接拆开,而不是放在一旁。

2.相互之间距离与空间习惯性差异

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说话的距离及个人空间。相对于我国,国外友人与人交流时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美国人,认为10英尺左右才是正好的交流距离,他们不习惯别人过于靠近,认为过于靠近是侵占空间的行为。同时,如果侵占对方空间不及时进行道歉,对方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对于空间的保护,不仅是我国,整个亚洲人都没有考虑私人空间的习惯,许多人认为,距离越近就代表关系越亲密。对此,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会刻意靠近对方,这也是日本人与美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常常发生美国人一直“退让”的原因。除此之外,中国人习惯将左边的位置视为上座,而西方人则习惯将右边的位置视为上座,这也是在涉外礼仪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3.身体姿态差异

身体姿态主要包含手势、头部摇动等。在不同的社交礼仪文化当中,身体姿态的含义差异非常大,尤其是在跨国家的文化交际中,身体姿态的异常行为极容易导致参与者有难以忍受的感受。例如,“OK”这一手势是国际上都较为普遍的一种手势,这一手势在我国、美国等国家能够表示“可以、好”等意思,但是,在其他不同地区的国家所代表的意义差异巨大,例如,在巴西、意大利等国家,这一手势代表藐视、不屑,在法国等国家,这一手势则表示价值意义为“零”,在日本则是代表“钱”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交文化中,这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国际社交时,必须注重自己的身体语言,不能乱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4.表情差异

在我国,微笑代表礼貌,代表友好,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而在东南亚等国家,微笑是用于表示内心的难受、尴尬的。与此同时,在浪漫之都法国,不能平白无故地微笑,在俄罗斯,如果在公共场合微笑,则代表这会让人感到可疑。由此可见,在涉外礼仪当中,微笑并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行为。例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同一餐桌吃饭时,如果外国人不小心打掉一个盘子,中国人习惯性地用微笑表达“没关系”,而外国人却不会理解,反而会认为他受到了嘲笑,会非常生气。

眼神在不同文化差异当中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美国,眼神接触太少便表示两人之间关系较差,而在中国,会因为尊重、礼貌或服从等目的不会长时间注视对方,长时间注视普遍适用于表示惊讶、好奇等。在美国人看来,如果对方眼神注视时间过少或眼神一闪而过时,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藐视,认为对方对自己有反感情绪、看不起自己等。中国人却极不习惯对方一直盯着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