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英禁忌语文化差异分析

中英禁忌语文化差异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因为各地宗教信仰、风俗民情以及教育领域的差异,各地的禁忌语也不尽相同。在文化交融时,需要区分其差异。在文化交流时,要避免对对方产生情感上的伤害,故弄清楚中西之间禁忌语的异同就显得尤为必要。(一)中英禁忌语文化的相同点第一,死亡和疾病。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君权至高无上,因此,死的委婉语也分等级。(二)中英禁忌语文化的主要差异第一,性爱。

中英禁忌语文化差异分析

禁忌语(taboo)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其本身带有迷信色彩,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禁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因为各地宗教信仰、风俗民情以及教育领域的差异,各地的禁忌语也不尽相同(姜志伟:《英美文化链接》,2004年7月)。在文化交融时,需要区分其差异。在文化交流时,要避免对对方产生情感上的伤害,故弄清楚中西之间禁忌语的异同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英禁忌语文化的相同点

第一,死亡和疾病。

虽然生老病死是不可违抗的规律,但是,人类对死亡和重大疾病的禁忌具有普适性(黎昌抱等:《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2005年4月)。“死”给人的感觉是痛苦的、消极的,所以,在提到与死亡相关的话题时,人们总是寻求一些委婉的中性词语来表达。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君权至高无上,因此,死的委婉语也分等级。如天子之死曰“崩”,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故”“终”等。佛道徒之死则为“涅槃”“圆寂”“仙游”“登仙”“升天”等。其他特殊意义的讳称包括“就义”“捐躯”“献身”“牺牲”“殉国”“殉职”“遇难”“夭折”“病故”“寿终正寝”“与世长辞”等。而英语国家也不例外,“pass away”“fall asleep”“go to one’s long home”“go to a better world”“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go west”“go to the heaven”等常用来代替“die”。这体现出人们怕死求生的本能反应,也同样使自己及听者减少了“die”对心灵的强烈冲击。而在疾病方面,人们避免提到癌症,因为怕自己得这种病,中国人用“绝症”“不治之症”来代替,西方人也是如此,他们用“the big C”“that disease”“long illness”来代替“cancer”。

第二,体貌。

在谈及一个人的长相外貌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会避开那些带有贬义的词语,取长避短,在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台词是当阿甘的妈妈带阿甘去检测智力,结果智力没有达到平均水平80,所以校长说“He’s gonna have to go to a special school”,其中“special school”就是指弱智儿童去的专门学校,中国人也用特殊教育学校来避免刺激残疾人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有贬义的词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例如人们会将“ugly”替换为没有贬义色彩的“plain”“the ordinary”“homely”等词。而中国人如果觉得一个人长得一般,就会忽略对其外貌的评判,强调“气质好”或者“心灵美”之类的。而在体态方面,形容一个人胖通常会用“发福”“丰满”来代替,西方也会用“plump”“chubby”代替“fat”。

(二)中英禁忌语文化的主要差异

第一,性爱

中国是一个比较保守而传统的国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中国人在谈及与性相关的话题时总是难以启齿。而西方国家受到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运动的影响,相对于中国来说,更开放自由,“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等直言不讳的用语以及跟性爱相关的话题更是在《老友记》《欲望都市》等美剧中随处可见(彭典贵:《语言表达环境》,2013)。中国人认为性就是粗俗的、肮脏的、羞耻的,他们用“第一次”“初夜”来委婉代替第一次性行为。婚前的情侣用“发生关系”来代替行房之事,夫妻之间正常的婚后性行为一般用委婉语表示:“办事”“同床”“上床”“过夫妻生活”。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用隐晦手法“云雨”暗指性爱并不少见,如《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其中宝玉因性梦发情与贴身丫鬟袭人初尝禁果。这与西方人的表述具有很大不同。(www.daowen.com)

第二,辱骂性语言。

西方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连辱骂性的词语也不例外。英语中表示粗鄙的词通常用“渎神”的形式来表现,因为宗教的神在他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辱骂一个人就是要用上帝的力量去诅咒他,如“go to hell”“damn it”“Jesus Christ”,还有一些是用人体排泄物去骂人,如“shit”等。而中国则用含有动物的词语骂人比较多,如“狼心狗肺”“蠢得像只猪一样”“畜生”等。而英语中不乏“you are a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等表达语,可见西方人对动物尤其是狗却十分珍爱。

第三,称谓。

在个人称谓上,西方人视自己的名字为代号,名字也大多数是一样的,如James,Jack,Jim,Lily,Lucy等。而中国,尤其是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取名字更是以新为先,不想与他人取同样的名字。另外,中国人对于比自己大的长辈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总是要带上敬称,如“叔叔”“主席”“×总”等;西方人不喜欢用那些尊卑、社会地位来约束自己,通常称呼他们为“Mr.××”,对自己熟悉一点的人,不论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一律用名字称呼,叫自己的祖父母一般也是直呼名字,而在中国,这样的做法会被视为大不敬。

第四,隐私及个人生活。

在西方,人们对隐私很注重,而中国人并不是那么在意,如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状况以及个人经历等等。对西方人来说,这些最好不要询问,因为关系到个人隐私,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Do you go to church?”“How much do you earn per month?”等问题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得体的,会让他们反感或产生抵触情绪。而中国人认为这些就是日常的正常交际语,人们刚开始接触时经常用这些话题来打开他们深入交往的大门。在西方国家,寒暄时天气和体育活动是比较常见且合理的话题,如“Nice day today,isn’t it?”。

科技的进步,通信的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必须懂得中西文化的共性与差异。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结合体,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展现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张洁茹:《基于布鲁纳教育原则的基础英语教学反思》,2009年10月)。世界文化在日益融合和渗透,了解对方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言失误,减少文化冲突,提高交际能力,构建和谐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