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新闻制作过程中,主题选取、立场选择、引述内容、文体风格等方面都会受到新闻源语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而译者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源语和目的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双向影响,这就需要译者在新闻翻译时做出选择。
以中国政府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事为例,中国政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提供融资,并为此设立了“丝路基金”和亚投行。针对这一事件,不同的新闻媒体在其新闻报道中的态度以及新闻报道的重心不尽相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相关报道中多次出现“亚投行是对既有的多边世界格局的挑战”“异想天开”“世界银行的地区竞争对手”等,而在英国《卫报》和《金融时报》的相关报道中,多使用“机遇”“地区推动力”等描述。这些新闻报道上的差异与各国对待亚投行建设的态度相吻合,体现了新闻制作过程中主题选取和立场选择等方面会受到来自源语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对新闻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通过改写使源语新闻符合目的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符合目的语国家利益,并且满足目的语读者预期。
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的新闻翻译侧重于对原文进行改写,这使得译者对目的语国家文化和知识的了解比语言转换本身更为重要。新闻翻译改写的“忠实”体现在“对所述事件的忠实,而并非忠实于原文”。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新闻文本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并非所有的新闻都能够做到完全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尤其是一国在针对另一个具有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国家进行报道时,经常出于本国利益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对事件进行不公正的甚至歪曲事实的报道。为了避免误导读者,新闻类文本无法做到像其他文本那样完全按照原文进行翻译,这就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www.daowen.com)
在翻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英文新闻报道时,“冲之鸟礁”这一地理名词多次出现,在外媒的新闻报道中有时使用的是“冲之鸟岛”。“岛”和“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而所谓的“冲之鸟岛”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珊瑚礁,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在其周围200海里内不能享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利。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曾明确表示,冲之鸟并不是一个岛而是一个礁,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应译为“冲之鸟礁”,在做到尊重新闻客观原则的同时,维护本国利益。这一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在译者翻译策略选择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