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需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0多个国家,使用的国语及官方语言60余种,还有数以千计的非官方语言、地方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其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语言相通则是实现这“五通”的重要基础。语言是保证交流顺畅从而实现成功贸易的基础。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首先要解决如何进行成功的跨国交流问题。此外,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倡导“人文先行”。而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语言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新形势下,国家语言能力已经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外语能力建设首当其冲。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服务于“走出去”大局,为中国在“一带一路”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中服务,是“一带一路”新格局下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现在很多高校积极发展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就是对这一战略的积极响应,但同时“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的象征地位和声望是不可否认的”。英语作为与世界沟通的通用语言工具,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重要的外语。研究调查表明,英语在多数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甚至一些西亚国家,无论是作为一种官方语言还是一种外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语言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语培养形式的英语语言教学应该首当其冲,积极应对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英语语言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头戏,是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秋芳(2016)指出“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要走多元化路径,不仅需要培养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普通语言人才也有极大的市场需求,这些普通语言人才指的是“外语本科专业+一般非外语专业知识”或者“非语言本科专业+一门或多门外语”。高健(《大学英语教学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2014:47-49)也提出要重视培养更多具有能源、交通、商贸、物流等专业背景的高水平关键语言人才。很显然,单纯以语言教学为目标的语言教育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国家“走出去”战略和国际化交流的需求,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大力加强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为大学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而,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水平迅速提升,但这种应试教育下“人人都会点英语”的状况,与我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问题之一是相关人才语言应用能力差,与实际生活脱节。“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屡见不鲜,相关人才语言应用能力较差。经常有相关人才到国外交流回来后的感想就是在国内所学英语与实际生活脱节严重。二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相关人才学习英语仅仅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使得英语教育中,过分偏重词汇语法等知识点的积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下跨文化交流是重要环节,缺乏跨文化意识常常导致中外企业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种种矛盾。例如,西方企业是低语境文化,在商务交往中强调的是依法处理各种矛盾与纠纷,而中方企业是高语境文化,强调面子和人情,往往采取的是通过人际关系处理问题。面对中西方应对问题的不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一定的跨文化素养是很难应对的。此外,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这一领域的知识甚少涉及。对于非言语交际的无知可能会招致许多意想不到的冲突和矛盾。
(三)英语语言需求应对策略(www.daowen.com)
第一,培养相关人才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是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首先强调的内容。但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仍然存在偏读写轻听说的问题。直到2007年四、六级考试的听力部分比重才由20%提高到30%,而口语则直到现在仍然不在必考范围之内。这导致很多相关人才延续高中英语死背语言知识点的习惯,没有把英语当作一门交际语言去学习,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国家战略背景下,这种教学思路很明显不符合国家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首先要针对性地专项突破,听说读写译齐头并进。并且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相关人才为主体”,摒弃“一言堂”,鼓励相关人才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着重加强听说训练。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特定场景对话、电影配音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关人才“爱面子”和“怕出错”是不敢开口说英语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相关人才提供更具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开放式听说练习平台,让相关人才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第二,培养相关人才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一带一路”建设版图跨越亚、欧、美、非各洲的诸多国家,历史文化多彩纷呈,要实现《愿景和行动》提出的互联互通以及交流互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培养语言能力、国际交往能力并重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文秋芳(《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2015:170-20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际能力主要指语言使用方面的能力,跨文化能力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对文化差异的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因此,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还要注重对诸如历史、宗教、风俗等文化领域的知识扩展。教师还应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对比,深层了解文化背后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并减少母语文化对交际的负迁移影响。要帮助相关人才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尊重和包容其他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具体文化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相关人才言语交际的训练,非言语交际也应该同样受到重视。此外,教师自身应开阔视野,扩展思路,提升自身跨文化素养,从而在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跨文化教育。
第三,进一步推动专业英语教学。“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交流是以一定专业为基础的交流,所需人才很大一部分是专业+一门或多门语言的复合型人才。换句话说,需求的是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懂相关专业英语的人才。因此,大学英语应该发挥相关人才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优势,结合自身条件,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财会英语、法律英语等,培养相关专业与英语相结合的复合型法律、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专门用途英语,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正是帮助相关人才从基础英语过渡到双语课程的桥梁,可以帮助相关人才把专业和语言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相关人才的专业学习需求或毕业后的职业需求。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对“一带一路”背景加以认真分析,探寻出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提高相关人才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并辅以专业英语训练,从而为今后的国际交流和文化沟通输出高质量的复合型语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