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建设的内容很多很广,它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思想意识、法律法规和教育实践等,而语言是“一带一路”软件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和关键点。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具象”和存在的“家园”,是打开文明和文化的“钥匙”,是软件建设内容的主要载体,绝大部分软件建设的内容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传递和传承。如果我们想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习俗、思想意识、管理体制等软件内容,使用当地语言是最直接、最接地气的方法。假如我们要借用翻译的方法来了解这些软件内容,也需要培养懂得当地语言的各种人才。由此可见,语言在软件建设中具有提纲挈领和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二,语言本身是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也是软件建设内容的一部分。语言本身所蕴含的科学以及语言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人类重要的社会资源。所以,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或软件建设内容的了解和习得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语言的基本属性及社会功能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应用。在全球化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不但是“软实力”(Nye:《语言能力分析与社会实践》,2006:106),而且还是“资源”和“问题”(Ruiz:《语言在环境中的“资源”与“问题”对比分析》,1984:86-88),具有双重和多重属性。(www.daowen.com)
第三,语言是发展“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习近平主席在给“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一带一路”的建设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单打独斗不是“一带一路”所要的,共建共赢才是“一带一路”的宗旨。但共建共赢的社会基础是相互信任,而“一带一路”的软件建设则可促进各国间的民心相通。为此,“一带一路”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15)强调中国要同相关国家的人们“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也就是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今后会有许多国人(尤其是技术专业人员、广大的一线建设者、学生和旅游者等)走出国门,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学习或旅游。他们与当地人的接触是民心相通建设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他们的外语能力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进而影响着民心相通的发展。尽管语言通不等于心相通,但语言不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阻碍心灵相通。
可见,任何软件内容的建设要是脱离了语言都是难以想象的,语言问题的解决可为软件建设中其他内容的发展奠定很好的信息交流基础。语言可以为“一带一路”软件建设“铺路”“搭桥”,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带一路”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