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

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微信这样的介质,流量由平台被分散到个体之上。例如,微博这样的PC社交媒体上,大V的影响力基本和粉丝数量呈正相关,即粉丝越多,影响力越大。这种非线性的流量逻辑对我们的挑战是:必然性变得太小。例如,伏牛堂与《魁拔》《小羊肖恩》等一大批电影的合作,与“UBER”、“三只松鼠”等异业品牌的合作,本质上都是一种相互导流。

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微信这样的介质,流量由平台被分散到个体之上。过去“一点对多点”的平台分发逻辑正在让位于“单点对单点”的流量传导逻辑。每一个个体都变成了被“赋权”的“超级小平台”。

例如,基于分享与社交传播的“赫芬顿邮报”在四年内流量就快速超过老牌纸面媒体平台《纽约时报》也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平台聚合的流量分发根本经不起互联网时代海量冗余信息的冲击,分布式的流量传导或许会是未来的趋势。

用我在中欧商学院学习时李善友教授的话来说,这套转变也可以是“牛顿流量与量子流量之争”。过去的流量是牛顿力学式的,牛顿式流量逻辑的特点是线性的、可测的,即“规模越大,相应的流量能力越大”。

理论上过去可以出现一个巨无霸平台垄断所有流量,品牌或者个体不需要寻找自己的出路和渠道,从平台上分利即可。

而今天的流量逻辑更多地变成了量子式的,即:非线性的、不可测的。

例如,微博这样的PC社交媒体上,大V的影响力基本和粉丝数量呈正相关(这也是残存的平台流量逻辑的表现),即粉丝越多,影响力越大。

但在微信上,微信公众号和它的粉丝数量间的关系就显得没那么强,平台流量逻辑基本“寿终正寝”。

我们发现,微信公众号上的传播效果不一定取决于平台拥有多少关注者,而更多取决于单篇内容拥有多少转发量。这就意味着,关注者很少的小平台也有可能通过一个优质内容引爆出极大的流量。

此外,微信用户主流的获取信息方式早就不是看折叠的公众号,而是从朋友圈中获取。通过朋友圈打开朋友分享的文章获取信息,本质上就是一种点对点的社交关系链条传导流量形式,这和过去的在公众号推送(平台推送)中获取信息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非线性的流量逻辑对我们的挑战是:必然性变得太小。

罗振宇曾经说过,过去的时代是堆山,一点点总能积累到一个高度。但今天是造浪,一波很快起来,但过去之后马上了无痕迹,下一波流量你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来。

这有点像影视剧或者游戏。某一个公司拍了一部市场爆火的电影,但这部电影的流量对下一部电影意义不是很大,也很可能下一部电影拍出来却无人问津。游戏公司也是如此,开发出一款好游戏,不保证下一款游戏也会火。(www.daowen.com)

以上都是非线性量子流量的典型特征:非线性,不可测。

一方面,这对习惯了线性牛顿流量逻辑的企业造成了困扰;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企业提供了机会。

今天的企业完全可以选择做一个社群品牌,拥有自己的社群,掌握一些分布式的同频谱节点,拥有一定的小流量能力。虽然不能大到做流量平台与分发,却能在结合优质产品、服务与内容的情况下完成流量聚集的“蝴蝶效应”,即“不求每一次都掀起龙卷风,却保证自己有扇动蝴蝶翅膀的能力,尽最大可能完成自己项目的冷启动。”

这也意味着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不必过于依附他人,就能够让企业运作的效率更高。

过去,一家餐馆成为渠道和入口,听上去不太可能。但一直以来,伏牛堂都在用自有的社群来获得流量。

经过一年的摸索,我们聚合起自己的品牌社群——霸蛮社,聚集了大批90后,逐步成为一个年轻人的入口,有了自己的低成本获取流量的能力,这些流量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流量转化为业务与业绩。例如,我们一直坚持的“三流地段”选址策略以及外送在业务中占比较高,这都是品牌本身通过经营社群获得流量的体现。

(2)流量成为品牌合作的基础。例如,伏牛堂与《魁拔》《小羊肖恩》等一大批电影的合作,与“UBER”、“三只松鼠”等异业品牌的合作,本质上都是一种相互导流。

(3)流量成为与平台交换的基础。例如,本次京东众筹就是我们用品牌流量获取平台流量的体现。

拥有一点“扇动翅膀”的能力,借助却不完全依赖于平台,或许是我们从这次众筹中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经验。

而平台流量逻辑的消失,使得过去的广告自然没有了生存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