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完了品牌对创业团队的重要性,现在如果我们把目光进一步聚焦到餐饮创业这件事上面,就会发现品牌的关键性还体现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创业团队的发展节奏。
节奏基本上是餐饮行业的一个命门。过去有多少很好的餐饮(实体)新兴品牌因为发展过快或者敞开加盟而一夜之间死掉啊,这就是节奏没有把握好的结果。在我看来,互联网化的品牌观有助于解开这个死结。
以伏牛堂为例,自我们成立以来,很多朋友和我说:伏牛堂真是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米粉店啊,准备一年开多少家店?对此,我的看法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懂所谓的“互联网”,那么他就不会问诸如伏牛堂一年要开多少家店这样的问题。问出这样问题的人,至少还没有对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对商业逻辑的影响有基本认识。
对于餐饮这样一个需要稳扎稳打的行业而言,一路上布满了无数个或明或暗的“坑”,而这些“坑”都需要用时间去填。前面提到,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疯狂开店、疯狂加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策略,这种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无数因此倒下的餐饮品牌用其血泪教训告诉了我们:快速扩张是个“坑”,资金链、管理体系、供应链都有可能因为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而崩溃。
但是不疯狂开店行吗?好像不行。为了品牌影响力,为了品牌价值,为了行业优势地位,开更多的店是一家餐饮企业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一个餐饮品牌的价值、影响力最终会和门店数量相关呢?这很简单,对一家传统餐厅而言,它是有影响力辐射半径的。例如,一家餐厅通常影响的是以它为圆心、周边五公里左右范围内的人群。
我称这个范围为餐厅的时空辐射场。一家餐厅的时空辐射场在过去是有局限的。
对于这样的餐厅,想要把影响力从五公里扩大到十公里怎么办?很简单,开两家店。肯德基有1000家店的时候,美国人才知道它,等到有10000家店的时候,可能中国人才知道它。
在过去,一家餐厅的品牌价值与影响力是与它的实体门店数成正比关系的:有多少家店,就有多大影响力。所以,传统餐饮企业发展的唯一方式就是开店。由此才有了所谓的“区域品牌”“全国品牌”之类的说法,一个区域品牌要进入一个外地市场,就要冒着极大的因不为人所知而带来的商业风险。
但是就像电灯让餐厅亮起来,空调让餐厅凉下来,互联网对餐厅最关键的一点改变在于,它改变了一个餐厅的辐射范围,扩大了一家餐厅的时空辐射场。伏牛堂的第一家店开在某个写字楼的地下一层,但并不意味着其辐射范围就是这栋写字楼,而是海淀、西城、昌平等区域的人都会知道伏牛堂并过来消费。
互联网与人们因交通方式发展而带来的出行半径的改变共同作用在这个时代的餐厅身上,造成这样一个结果:那就是一个实体的辐射半径不再局限在周边。同时,因为餐厅的辐射范围扩大了,其影响力的边界也同样超出实体店面的限制,极大地扩大了。
比如,伏牛堂在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品牌。我们可以不断地维持品牌的高势能,为动能的加速(开店)争取时间,这样在动能与势能的平衡之中取得一个动态平衡。
对品牌时空节奏的改变,是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一个显著影响。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一下这种影响,那么就会引出这本书最重要的逻辑:T型战略。
人类历史的改变,由两个T型引起。第一个“T”是亨利·福特的T型车,它让我们从马车时代走向了汽车时代,而另外一个“T”就是这里讲的T型战略了。
这套战略的核心就是:以品牌为核心,制造爆款,单点突破,以点带面,迁移流量和势能,完成从“I”到“一”的转变。
举几个例子,我们就明白了。雕爷牛腩,到底是“雕爷”,还是“牛腩”?我们一听,都会快速回答出来,雕爷牛腩肯定是“雕爷”,牛腩就是它的单品,通过这个单品,让顾客感受到“雕爷”这个品牌,体现出了强大的品牌势能。
我们接着往下看,雕爷牛腩有没有成为雕爷的事业呢?没有,这个品牌产生了强大势能之后,雕爷的动作不是在全国开1000家牛腩店,而是连续做了三个子品牌:小丑煎饼、皮娜鲍时下午茶、薛蟠烤串,把雕爷牛腩溢出的品牌势能进行转化。
这还不算,我们都知道雕爷做得最成功的是“河狸家”这个估值几十亿的美甲O2O项目。可你要知道,吃雕爷牛腩和用河狸家的是一群人,河狸家承接的就是雕爷牛腩溢出的强大品牌势能。如果当初没有雕爷牛腩成就雕爷,他直接来做河狸家,我们可以想象,其难度会大大地提高。在这里,“雕爷牛腩”就是T的那个“I”,河狸家则是T的那个“一”。
我们再来看看罗辑思维的例子。最早罗辑思维只做由罗振宇口播的每天60秒微信语音这个产品,后来发展成录制视频节目,最后大家说它是一个很牛的微信自媒体。但罗辑思维不说自己是自媒体了,它似乎更像书商,一些单本图书的销售量在罗辑思维上甚至超过了亚马逊中国、当当和京东的销售总和。
而今天的罗辑思维,早就不局限于书了,我们说它是一家社会化电商可能更为恰当。60秒语音就是罗辑思维的“I”,而社会化电商则是罗加思维迁移出来的“一”。(www.daowen.com)
这种商业模式有多恐怖呢?我们看看罗辑思维就知道了:仅仅有50名员工,却拥有300多万名会员,公司估值将近20亿元,一年光是书的销售额就有几千万元。
所以,T型战略其实就是一套品牌势能战略。而毫无疑问的是,从线下入手来打造品牌会更容易制造势能,因为线下的实体更容易被人感知。雷军投资的小米公寓YOU+,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公寓数量其实并不多,但因为每个公寓的体验极佳,它的品牌势能甚至能够在实体体量很小的时候就以行业大哥的身份出现。
当初乔布斯要做苹果的线下体验店也是一样的道理,尽管所有人都反对乔布斯开苹果线下连锁店。大家都觉得苹果应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要做开店这样的重活儿和累活儿。但乔布斯坚持做了这件事情,结果我们都知道——苹果的连锁零售店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连锁零售店,没有之一,这些店面也成为用户感知苹果产品和品牌最好的入口。
所以,通过实体店面来撬动品牌的势能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T型战略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节点,除了刚才提到的破局点,还有一个是“I”和“一”之间的连接点。破局点我们提过了,从线下入手会比较方便。但连接点是啥呢?就是我们提到的社群品牌。
要讲社群品牌,我们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说起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微博和微信,但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儿。微博和微信的区别,基本上就是旧时代和新时代的差距。
听到这里一些性子急的朋友肯定又忍不住了:哎,你能不能不卖关子啊!(咳咳,这不是为了多凑点字数嘛。)我这就道来。
我们通常认为,中国网络话语权的兴起以2010年微博的兴起为标志,而微博就代表了新型的传播方式。可在我看来,微博话语权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的传播并没有太多区别。
不信你看,过去的企业怎样做品牌?前面已经提到了,就俩字:砸钱。好比一家“土豪”企业,只要肯花几个亿去央视砸个标王,不管卖啥,也不管广告做得咋样,只要它上了央视这个平台,肯定全国人民都能知道它,它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品牌。
而微博呢?没错,微博上是可以互动,微博上是没有电视台,可是微博上有动辄几千万粉丝的大V,他们的影响力和覆盖人群数量不就相当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电视台吗?所以如果一个品牌想通过微博来传播,会怎么做呢?它采取的方式就是花钱去砸大V,行话叫作找关键意见领袖,只要大V转发,随便啥内容,都有可能是几千万的浏览量。
所以,微博的话语传播模式,还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传播,这和过去的传播模式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而微信的出现,才真正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草根话语权的兴起。微信上人人都是传播节点,微信上没有大V,有个十来万粉丝的公众平台就敢叫微信大号了,这和过去微博动辄几千万粉丝比起来,数量上实在不值得一提。
也正是因为集中掌握话语权的渠道被破坏了,使得微信上的传播渠道变得异常分散,据说微信的公众号有将近1000万个。企业花钱买渠道做品牌传播的方式其实在微信上已经行不通了:除非哪个土豪把微信几亿用户、近千万个公众号全买了做自己的广告,否则沿用过去的传播方式就变得绝无可能。
微信时代是病毒传播的温床时代。
这样的一种变化,本质的影响是什么?过去是渠道为王,企业只要有钱砸渠道,就可以做品牌,我用个公式总结一下,那就是:
企业品牌=内容×渠道2
但在微信渠道,如果还想做品牌,指向只有一个:放弃渠道,专注内容。所以,互联网品牌的传播模型公式可以总结为:
企业品牌=内容2×渠道
于是,我觉得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一条品牌传播规律已经呼之欲出了,即:内容为王,花钱砸渠道不可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