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股份制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可以说出现了“股份热”。股份制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近年来在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城乡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为了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所必要的追加资金的需要,从而出现了股份集资和少许的股份制企业。股份集资大体有两种形式:
(1)联营集资。联合经营的单位,在进行资金、技术、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联合中,实行投入要素折价入股的经营形式。(2)招股集资。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向社会或本厂职工发行股金券。上述股份集资往往采取“认股志愿,退股自由”,股金券可以偿还。这种情况,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股份制企业。但是以后,真正的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1984年上海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延中股份公司,一个早晨筹集资金500万元;198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华旅游品股份公司”;1986年沈阳市机电局在二十多个企业中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可见,股份制的形式从不完全的到较为完全的,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特别是企业间经济横向联合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股份制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对于股份制这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进一步加以引导和使之完善,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
第二,我国国营企业的改革,实行国家所有,企业经营,通过简政放权,赋予企业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但在企业扩权和经济实体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的权力老是放不下去,政企老是分不开;另一方面,出现了企业忽视国家利益而片面追求企业局部利益、忽视增强积累而片面扩大消费等现象。人们之所以重视股份制,正是为了想借助于这一企业组织形式来落实企业自主权,约束和克服拥有充分自主权后企业行为短期化的现象。(www.daowen.com)
第三,为了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搞活企业,我国国营企业与集体企业的具体形式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并使之完善。
我国传统的公有制企业,由于条块分割,是一种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加以实行用行政手段、通过行政区域和行政层次的纵向系统来进行管理,因而堵塞了企业之间生产要素的自主结合,特别是资金的自主联合。这种情况不仅造成重复建设、企业“大而全”、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且一方面重叠的生产设备利用率低,另一方面设备不配套而形不成生产能力。可见,传统的单一性的公有制乃是一个封闭性的所有制,就国营企业来说,它使名为全民所有的生产要素画地为牢,禁锢于企业条条块块之中,而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经常性的调整、重新结合和再配置;特别是使资金硬化,不能在企业之间融通和以资金联合形式真正归社会共同使用。这样,就形成了我国许许多多企业一旦建立起来以后,几十年间很少变化,固定资产不仅不能逐步增长,却因生产设备日益陈旧而呈萎缩的状况。传统的单一公有制形式下,生产资料和作为它的货币形式的生产资金的硬化和不流动性,乃是我国国营企业缺乏自行发展的活力的最根本的原因。正由于此,通过股份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变成多元公有制,从而把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进一步搞活的设想和改革实验就产生了。
关于股份制问题的讨论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从所有制的单一性来认识传统的公有制模式特别是全民所有制模式的弊端,进一步弄清和阐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从而探索进一步搞活我国国有经济的途径,以便推进当前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之深入企业内部。一句话,把有关股份制的讨论放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企业所有制模式改革的总题目下,使这一讨论服务于我国微观的所有制的改革,这就是股份制的理论讨论的深远意义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