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建共享,进一步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是良好社会治理供给侧的表现形式,其蕴含的目标就是“公正社会”。一是公正社会必然是共享社会。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如何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检验治理成效的试金石。促进社会公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基本的公平正义,就多有怨气,甚至出现报复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2009年,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膛验肺”索要职业病赔偿,反映的是底层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后的极端案例。二是公正社会必然是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要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实现从管理型的全能政府向服务型的有限政府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2]政府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提供一些自以为是的让自己吃亏吃苦而老百姓无感甚至反感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必须鼓励、支持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参与。从哲学辩证法讲,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公正,只可能是适用某种规则下的公正。这种规则也只能是他心中认同的规则而不是别人强加的。因此,社会治理中治的并不是社会而是人心。只有各主体广泛参与并认同了治理规则,才能在心中认可公正,更容易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所在县市针对农村留守人员防范力量薄弱,人户分离情况突出的问题,推出了每个村湾建设不少于3个视频监控的公共服务,并通过“互联网+视频监控”平台,以分级授权的方式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农民工可实时看到家里的老人、幼儿园的孩子。有效的供给让他们感受到了与城里一样的公正待遇,社会参与积极性很高。乡村网平台建好后,除了政府筹资扩建外,每年都有大量的社会自建探头主动要求融入平台。三是公正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治不仅是公正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公正社会的强有力支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治国既是目标也是保障。强化社会治理的法治性,就是要求社会治理各类主体在遵循法律规定、尊重法治精神,坚持以法治引领、规划、实施、评价社会治理,自觉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办事习惯。处在供给侧结构端的治理主体,都能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处理事务就能准之于法,在法律框架内有效平衡各方利益。(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