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转变社会治理改革思路: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转变社会治理改革思路: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当前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有效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一般认为社会治理的需求侧,就是依据社会阶层理论通过户籍、地域、行业等行政管理手段,计划性地确定各类人员的需求。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改革开放之初,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总量小,蛋糕太小的问题。社会治理最常见的问题是脱离群众,自娱自乐式的强行推动供给。

转变社会治理改革思路: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有效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当前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有效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社会改革,供给与需求都不可能绝对割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也是社会治理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一般认为社会治理的需求侧,就是依据社会阶层理论通过户籍、地域、行业等行政管理手段,计划性地确定各类人员的需求。传统的封建礼制将人按三六九等划分,统治者主张由上到下整齐划一,不提倡个性,超越规定的需求就是非分之想。计划经济时代,虽提倡人人平等,但户籍制度和计划供应顺应产生了对需求的格式化要求。当今社会人、财、物大流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经济发展日益展现出新常态、新业态,经济转轨必定导致社会转型。一是人口结构变化巨大。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留守老人、儿童、妇女问题突出,农村空心化明显。另一方面农村进城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户籍、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存在大量问题,城市接纳不了。还有城郊地区在表面巨大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商品房如雨后春笋,但公共设施难以配套,大部分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谋生技能都无法融入城镇生活,人口城镇化远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二是原有的资源配置体系已不适应当前需要。在经济领域,资本和权力是主导社会秩序的两大要素,如不加约束,资本的逐利性原则必定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之初,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总量小,蛋糕太小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飞跃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蛋糕是做大了,但怎么分配?从社会治理领域讲,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别比较突出,依靠传统户籍制度确定的治理模式更不适应现代要求。比如自上而下无视地域差别盲目推行全覆盖的统一模式,有时存在顶层设计无限美好、基层运用无所适从的矛盾,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社会治理最常见的问题是脱离群众,自娱自乐式的强行推动供给。三是基层组织能力减弱。2016年防汛期间,湖北省某中部县市一名民政局干部写了一篇《防汛记事》,讲述了“防汛期间市乡村三级干部没日没夜在堤上巡查累得要死,而农村很多年轻人待在家里打麻将、吹空调、跳广场舞,对干部的防汛工作还挑三拣四”的事情。此文当时在公务员微信群中流传很广。防汛期间,笔者在个别湾村也确实见到过这类现象,可见此文并不是空穴来风。但事情总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说明人与人平等了,公务员不再是老百姓心中的“官老爷”,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没有的,具有进步意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府的基层动员能力已确实不适应形势需要。20世纪末,村支书用高音喇叭一喊,不说是为本村上堤防汛,就是自带干粮上阵,也都争先恐后。两相比较,真是天壤之别。如果无视这种差别,思想认识仍停留在20世纪,供给的有效性必定大打折扣。(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