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优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优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来看,明确此点也尤其重要。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优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

从基本的研究逻辑出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也即“为什么”改革进行探讨之后,接下来应注重对改革任务的探讨,或者说探讨本次改革究竟改的“是什么”的问题。顾名思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然是要解决供给方面的问题以及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但这显然只是从短期角度进行的目标考量,而对改革根本任务的探讨应更加深入,并结合其产生的原因来加以分析。

如前文所述,市场失灵是改革产生的原因。市场机制不能充分运转导致中国经济在供给侧方面出现了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以及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因此本次改革的直接目标是结构性改革,但仅仅从直接目标着手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加强市场调节,也即让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才是本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符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精神。就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来看,明确此点也尤其重要。

1.从供给侧本身的特点来看

如前文所述,供给侧经济管理是以有效的市场调节为前提,而竞争机制正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不同于需求侧以政府干预、国家宏观调控作为主要手段,供给侧强调通过市场调节作用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进而实现要素端和生产端的自由流动、合理配置。

2.从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www.daowen.com)

依过往改革经验和现实情况的对比来看,能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败的关键,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具体说来,以往中国经济改革大多是以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但正如前文所举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例子,此种以政府行政手段强加指标的方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成效并不显著,甚至产生了负面效果。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水泥产业的去产能过程中,根据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文)以及水泥行业“十三五”期间的主要规划,以错峰生产、停窑限产等方式去产能以缓解该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是当前要求,也是实现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80%的主要途径,但是至今水泥行业去产能的效果并不理想,有关专家也提出希望探索市场化手段来予以解决[13]。因此,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本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无疑与供给侧问题的自身特点紧密相关,也正是基于改革现实情况的分析,此类忽视供给侧经济管理对市场机制的依赖,而盲目采用需求侧管理方式以期实现改革目的的模式,需要重新予以考量。

3.从改革所要实现的长远目的来看

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明确成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必然成为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主线,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改革,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14]。中国长期以来通过需求侧“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但随着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需求侧的刺激已无法进一步满足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速放缓便是明证。与此同时,之前经济发展积累的一系列矛盾也正逐步显现,问题的根源正是结构性失衡[15]。因此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强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增长[16],成为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远目的。

另一方面,结合中央当前的市场决定论表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再加上供给侧管理本身注重市场调节的特点,通过本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限定在维护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的范围内[17],加强市场机制在国家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和优化政府干预,都成为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从改革所要实现的长远目的来看,如果继续忽略市场的基础性地位,仍然固执地采用之前反复运用的种种行政手段,不仅可能会因经济社会变化,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现实目标,同时也有可能回到过去旧有的国家职能行使方式,甚至将改革变成新的“计划经济”,而无论何种都与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长远目标背道而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