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供特种报告为目的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较为简单,其只是改变财务报表所表述的货币单位,一般只需按报表编制日的相同现行汇率进行直接折算即可;而以编制合并报表为目的的外币报表折算,由于母公司与境外子公司之间存有一定往来业务,财务存在一定联系,在考虑折算汇率时面临着多种不同的选择,由于汇率选择的不同,也就导致了不同的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
外币报表折算主要涉及两大会计问题。其一是选用何种汇率对外币会计报表项目折算,在第一节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多种汇率的概念,其中与外币报表折算有关的主要是现行汇率、历史汇率和平均汇率。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造成现行汇率、历史汇率、平均汇率各不相同,因此,在折算外币报表各项目时,是统一采用一个汇率还是分别适用不同的汇率,是用现行汇率还是用历史汇率或是平均汇率,选择不同的折算汇率将得出不同的折算结果。其二是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应如何处理,折算差额是由折算汇率的选择引起的,如果外币报表各项目选择不同的折算汇率,为了保持报表项目的平衡关系,势必会产生折算差额。这个差额是进入利润表还是进入资产负债表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争议的问题。关于上述两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形成了多样化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目前来看,主要分为单一汇率法和多种汇率法两大类,单一汇率法主要有现行汇率法一种折算方法;多种汇率法包括区别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区别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时态法等三种折算方法。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现行汇率法(Current Rate Method)
现行汇率法又称期末汇率法(Closing Rate Method),与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和时态法等三方法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单一汇率法(Single Rate Method)。在现行汇率法下,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负债项目,都按照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期末汇率)进行折算,只有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资本项目按收到时的历史汇率进行折算。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理论上应按确认这些项目时的汇率折算,但鉴于此类业务的大量、繁杂,为简化起见,也可以采用编表期内的平均汇率(简单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进行折算。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中产生的差额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下单列“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单独反映,并逐年累积下去。
采用现行汇率法对外币报表进行折算的一般程序(适用于折算差额的逐年累积)如下:
(1)对外币利润表项目,统一按照期末的现行汇率进行折算。对于收入和费用应按照确认这些项目时的现行汇率折算。但为了简化起见,基于导致收入和费用是经常而且大量地发生,通常是按照某一营业年度的平均汇率,或是以整个报告期的加权平均汇率为基础进行折算。
(2)对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进行折算。
(3)对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资本项目按确认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中的盈余公积按上年年末报表中的“上期期末盈余公积”+本期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提取盈余公积”数额之和计算填列;“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根据折算后的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关数据填列。
(4)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损益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中,将利润表中的每个项目都乘以平均汇率进行折算,从而计算出折算后的净利润,并将该项净利润过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该项目内;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等利润分配项目,由于是在期末进行的,因而也可按现行汇率进行折算,将计算得出的“未分配利润”过入资产负债表该项目内,从而使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未分配利润相等;最后,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之中,折算调整额将逐年累积,并与未分配利润分开揭示。
若将折算过程中形成的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则外币报表折算的一般程序是先折算外币资产负债表,然后折算外币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例3.13】国内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该公司在英国有一子公司乙公司,乙公司确定的记账本位币为英镑。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拥有乙公司70%的股权,并能够对乙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
2×12年12月31日,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先将乙公司的按英镑编制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人民币表述。乙公司有关资料如下:
2×12年l2月31日的汇率为1英镑=11元人民币,2×12年的平均汇率为l英镑=10元人民币,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发生日的即期汇率为l英镑=8元人民币,2×11年12月31日的累计盈余公积为140万英镑,折算为人民币1 190万元,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00万英镑,折算为人民币900万元,甲、乙两公司均在年末提取盈余公积,长期应收款发生时的汇率为l英镑=10.5元人民币,假设固定资产取得日的汇率为l英镑=10元人民币,承担长期借款日的汇率为l英镑=9.5元人民币,期初存货为395万英镑,折算为人民币3 950万元,本期购进存货2 000万英镑,无形资产取得时的汇率为l英镑=11.5元人民币。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采用现行汇率法折算,折算前后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如表3−6、表3−7和表3−8所示。
表3−6 资产负债表
表3−7 利润表
表3−8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注:当期计提的盈余公积采用当期平均汇率折算,期初盈余公积为以前年度计提的盈余公积按相应年度平均汇率折算后金额的累计,期初未分配利润记账本位币金额为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记账本位币金额的累计。
现行汇率法也称单一汇率法是因为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项目外其他所有项目均基本上选择期末这一单一汇率,汇率的选择对资产负债表影响较大。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它实际上是对外币报表中的资产、负债项目乘上一个常数,因而折算后资产负债表的各个项目之间仍能保持原有的外币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原报表内的财务指标不会发生变化,能够保持外币会计报表的内部结构和各项目之间的经济联系,能够真实地反映境外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毛利率)。在折算过程中不考虑附属公司所在国会计准则与母公司本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不体现会计政策,不改变报表性质,仅仅改变表述形式。但是,现行汇率法有着明显的缺陷:
(1)该方法假定附属公司以所在国货币表示的外币资产和负债项目都要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现行汇率法意味着被折算的外币会计报表各项都承受着汇率风险,但实际上企业资产、负债各项目所承受的汇率风险是不一样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产不一定承受汇率风险,对这些项目均以现行汇率进行折算并没有体现各项目实际承受的汇率风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2)外币报表中绝大多数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其价值并不受现行不断变动的汇率的影响,如固定资产,而现行汇率法下,这些资产折算价值会因各期期末汇率不同而有所变化,有时甚至是较大的变化,这类资产价值随汇率产生的增减变化,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3)在历史成本模式下,以现行汇率折算一项以历史成本计价的项目,折算后的金额既不是以母公司所在国货币表示的历史成本,也不是外币的历史成本,既不是现行市价,也不是可变现净值,以现行汇率进行折算与目前普遍采用的历史成本原则不相符合。因此,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并导致外币报表的某些项目的实际价值受到歪曲,从而影响合并会计报表的真实性。
现行汇率法一般适用于国外独立经营的经营实体及国内以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企业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这类企业一般不是母公司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汇率变动不会直接影响到母公司的现金流量,报表折算的目的主要是便于报表使用者的理解,因此,要求折算后的会计报表应尽可能地保持国外子公司外币报表所反映的比例关系,对此,现行汇率法无疑是适当的。现行汇率法提出的较早,且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折算方法,也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方法之一。
尽管现行汇率法存在着种种不足,但在会计实务中是应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52号——外币折算》(SFAS No.52)中也肯定了这一方法。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的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并入本企业财务报表时,应遵循下列规定进行折算:
(1)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就是说,将资产和负债项目全部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对于所有者权益项目(“未分配利润”除外)均按照权益发生时的历史汇率折算。
(2)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可以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准则所倡导的方法是对损益类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即历史汇率进行折算。此外,也可以采用与交易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进行折算,但是这种汇率的确定方法应该是系统、合理的,具有一惯性,不能随意变更。比如,当汇率波动不大时,可以采用年度平均汇率等作为交易日汇率的近似值。显然,后者不是准则所倡导的方法。
(3)按照上述两步折算所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应当在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单独列示,其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应列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
由此可见,我国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实质上采用的是现行汇率法。
(二)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Current and Non−current Method)
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是将资产负债表项目按其流动性质,划分为流动性项目和非流动性项目两大类,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汇率进行折算的方法。流动性项目包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性项目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流动负债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一般折算程序如下:
(1)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项目(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按期末现行汇率进行折算;非流动性项目(包括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按取得入账时的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资本项目也应按历史汇率折算,盈余公积项目来自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未分配利润为轧算平衡数。
(2)利润表项目除折旧费、摊销费按取得资产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外,对其他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由于形成收入和费用的交易是经常而且大量地发生的,为简化起见可以按整个报告期间的平均汇率(简单平均或加权平均)折算。特殊一点的是销货成本,需根据“期初存货+本期购货−期末存货”的算式加以折算,其中,期初、期末存货分别根据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折算数而得;本期购货则按报告期平均汇率折算。对已支付的股利应按支付日汇率进行折算。
应注意的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期末留存收益应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留存收益勾稽相等,但由于对报表各项目分别采用不同汇率折算,为保持平衡关系,必然产生折算差额。如前所述,对折算差额的处理是外币报表折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方法下,对产生的折算差额如为净损失,基于稳健性原则,列示于利润表计入当期损益;如为净收益,则作为“递延折算收益”列示于资产负债表,其位置一般是介于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如果为折算损失,其折算顺序是:首先折算外币资产负债表,其次折算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最后折算利润表。为简化程序,当期折旧费和摊销费用可按当期平均汇率折算。如果为折算收益,外币报表折算顺序则应按折算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资产负债表的顺序进行。
【例3.14】国内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该公司在英国有一子公司乙公司,乙公司确定的记账本位币为英镑。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拥有乙公司70%的股权,并能够对乙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
2×12年12月31日,甲公司确认其在乙公司的投资应分享或分担的乙公司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时,需要先将乙公司的按英镑编制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人民币表述。乙公司有关资料如下:
2×12年l2月31日的汇率为1英镑=11元人民币,2×12年的平均汇率为l英镑=10元人民币,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发生日的即期汇率为l英镑=8元人民币,2×11年12月31日的累计盈余公积为140万英镑,折算为人民币1 190万元,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00万英镑,折算为人民币900万元,甲、乙两公司均在年末提取盈余公积,长期应收款发生时的汇率为l英镑=8元人民币,假设固定资产取得日的汇率为l英镑=8.5元人民币,承担长期借款日的汇率为l英镑=9.5元人民币,期初存货395万英镑,折算为人民币3 950万元,本期购进存货2 000万英镑,无形资产取得时的汇率为l英镑=10元人民币。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现采用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折算,折算前后的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利润表如表3−9、表3−10和表3−11所示。
表3−9 资产负债表
注:① 盈余公积=期初数+本期提取数=1 190+160×10=2 790
② 未分配利润=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实收资本+盈余公积)=90 800−24 160−(48 000+2 790)=15 850
表3−10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注:① 净利润=期末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期初未分配利润=15 850−(−1 600)−900=16 550
②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该项目的年末数填列。
表3−11 利润表
注:① 折算后的营业成本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营业成本=期初存货+当期购货−期末存货
期初存货根据上年资料取得:3 950
本年内购货2 000万英镑,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 000×10=20 000
期末存货按年末汇率折算:1 500×11=16 500
折算后的营业成本为:3 950+20 000−16 500=7 450
② 折算差额(损失)=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9 550−(19 550+1 000)=−1 000
③ 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16 550+3 000=19 550
④ 净利润根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该项目金额填列。
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在美国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依据在于认为非流动项目在短期内不会转换为现金或需用现金偿付,因此,不受现行汇率的影响。在这种方法下,汇率的变动只影响当期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如果流动资产超过流动负债,外币升值使企业获得折算利益,外币贬值形成折算损失;如果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外币升值使企业遭受折算损失,外币贬值使企业获得折算利益。该方法有助于对营运资本的分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流动性资产项目的原始入账价值。(www.daowen.com)
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
(1)划分流动性项目和非流动性项目,对流动项目采用现行汇率折算,对非流动项目采用历史汇率折算,其对不同项目折算汇率选用的标准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
(2)按历史汇率折算属于非流动负债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掩盖了它们所承受的汇率变动的影响。
(3)对流动资产按现行汇率进行折算,意味着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项目都同样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这对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存货是不恰当的。因为存货在按取得日的历史成本和历史汇率折算后,与以后的汇率变动无关。因此,这种方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企业的经营业绩。
总之,这种方法以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的分类作为折算汇率的选择标准,而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分类同资产负债的计量无关,显然这种方法背离了计量的属性。
(三)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Monetary and Non−monetary Method)
针对区别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缺陷,自20世纪60年代起,区别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开始流行,并逐渐取代了区别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同区别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一样,这种方法也利用资产、负债项目的分类组合来确定应选择的汇率,不同的是,它从分析汇率变动对资产和负债项目的不同影响入手,把资产和负债项目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
货币性项目是指持有的货币以及将以固定金额或可确定金额收回的资产和负债。货币性项目的特征是:它们的价值是按外币的固定金额表述的,汇率变动,其本国货币(母公司报告货币)也会发生等值变动。企业拥有的货币及拥有的将在未来收到或付出一笔固定的外币金额的权利或责任如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债券和长期应收款等都属于货币性项目。资产负债表中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属于非货币性项目。
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分别采用不同的汇率折算,即货币性项目按资产负债表编报日的现行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按其发生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资本项目按确认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如未分配利润)项目为轧算的平衡数。利润表中各项目的折算基本与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相同。在折算过程中形成的外币折算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
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一般折算程序如下:
(1)对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性项目金额,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
(2)对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非货币性资产项目按资产购置日的历史汇率折算,非货币性负债项目按负债发生时的历史汇率折算。
(3)对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项目,按确认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如未分配利润)项目为轧算平衡数。
(4)对外币利润表项目,除折旧费及摊销费项目外,其他所有项目,由于形成收入和费用是经常而且大量地发生,因此可以按照某一营业年度的平均汇率,或是以整个报告期的加权平均汇率为基础进行折算,而对于折旧费及摊销费用项目应按取得有关资产日的历史汇率折算。营业成本项目与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折算方法相同。
【例3.15】根据例3.13的资料,采用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折算,折算前后的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利润表如表3−12、表3−13和表3−14所示。
表3−12 资产负债表
注:① 盈余公积=期初数+本期提取数=1 190+160×10=2 790
② 未分配利润=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实收资本+盈余公积)=98 300−24 160−(48 000+2 790)=21 550
表3−13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注:① 净利润=期末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期初未分配利润=21 550 −(−1 600)−900=22 250
②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该项目的年末数填列。
表3−14 利润表
注:① 折算后的营业成本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营业成本=期初存货+当期购货−期末存货
期初存货根据上年资料取得:3 950
本年内购货2 000万英镑,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 000×10=20 000
期末存货按当期平均汇率折算:1 500×10=15 000
折算后的营业成本为:3 950+20 000−15 000=8 950
② 折算差额(损失)=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5 250−(18 050+1 000)=6 200
③ 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22 250+3 000=25 250
④ 净利润根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该项目金额填列。
为简化程序,当期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均按当期平均汇率折算。
在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下,对货币性项目采用现行汇率,对非货币性项目采用历史汇率,反映了汇率变动对资产、负债各项目的不同影响,体现了货币性项目承受汇率风险这一事实。
这一方法较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有较大改进,能够反映汇率变动对不同资产、负债项目的影响,如对非货币性项目的存货按历史汇率折算,可以避免存货价值在折算后产生的不合理情况,对于属于货币性项目的长期负债按现行汇率折算,能够及时反映汇率变动对企业负债额的影响,使折算对象与折算汇率的关系更加紧密。其与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不同的是,存货采用历史汇率折算而非现行汇率,从而与存货的计量属性相一致。另外,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使汇率风险同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不同组合相联系。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非货币性项目的计量基础。在非货币性项目采用现行市价计量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汇率折算与市价计量基础相矛盾。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与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一样,在确定各项目的折算汇率时所依据的仍是对报表项目的分类,人为地将会计报表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而没有充分的依据说明这种分类与不同折算汇率的选择之间的直接关系,缺乏理论依据。外币报表的折算主要涉及的是会计计量,而不是项目分类,因此,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仍未脱离只注重外币报表项目分类,而未关注报表项目计量属性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实质问题。故该方法的适用范围逐渐在缩小,现已不被普遍采用。
(四)时态法(Temporal Method)
时态法也称时间度量法,是指对现金、应收及应付等货币性项目按现行汇率折算,对其他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则根据其性质分别按历史汇率或现行汇率折算的方法。时态法是一种多种汇率法,是针对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其理论依据是,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不应当改变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事实,因此,在选择汇率时,只能改变计量单位,而不应当改变原有的计量属性。
按照时态法,外币会计报表的现金、应收项目和应付项目采用现行汇率折算;对于按历史成本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采用历史汇率折算;对于按现行成本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采用现行汇率折算;对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资本项目,采用确认时的历史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中除未分配利润以外的其他项目也采用历史汇率折算,未分配利润项目则为轧算的平衡数;对收入、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汇率折算,如果与收入和费用有关的业务比较频繁,可以采用当期加权平均汇率折算;对于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如果是按历史成本反映的,采用历史汇率折算;如果是按现行成本反映的,则采用现行汇率折算。
这种方法下,要求在对外币报表进行折算时,分别按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即无论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还是在现行成本计量模式下,现金总是按资产负债表日持有的金额计量的,应收和应付款项则是按资产负债表日可望在未来收回或偿付的货币金额计量的,因此这些项目应按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按取得或承担时的货币金额计量,在现行成本计量模式下,按其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货币金额计量,因此应依据其特性,分别按现行汇率和历史汇率折算。
时态法的一般折算程序如下:
(1)对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应收或应付(包括流动与非流动)项目的外币金额,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
(2)对外币资产负债表中按历史成本表示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项目按历史汇率折算,按现行成本表示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项目按现行汇率折算。
(3)对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项目按形成时的历史汇率折算;未分配利润为轧算的平衡数。
(4)对外币利润表项目,收入和费用项目按交易发生日的实际汇率折算。但因为导致收入和费用的交易是经常且大量地发生的,可以应用平均汇率(加权平均或简单平均)折算。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则要按取得有关资产日的历史汇率或现行汇率折算。营业成本项目与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折算方法相同。
【例3.16】根据例3.13,采用时态法对有关报表进行折算,折算前后的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利润表如表3−15、表3−16和表3−17所示。
表3−15 资产负债表
注:① 盈余公积=期初数+本期提取数=1 190+160×10=2 790
② 未分配利润=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实收资本+盈余公积)=99 000−25 960−(48 000+2 790)=22 250
表3−16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注:① 净利润=期末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期初未分配利润=22 250−(−1 600)−900=22 950
②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该项目的年末数填列。
表3−17 利润表
注:① 折算后的营业成本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营业成本=期初存货+当期购货−期末存货
期初存货根据上年资料取得:3 950
本年内购货2 000万英镑,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 000×10=20 000
期末存货按年末汇率折算:800×10+700×11=15 700
折算后的营业成本为:3 950+20 000−15 700=8 250
② 折算差额(损失)=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5 950−(18 750+1 000)=6 200
③ 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22 950+3 000=25 950
④ 净利润根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该项目金额填列。
时态法的实质在于仅改变了外币报表各项目的计量单位,而不改变其计量属性,弥补了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两种折算方法的不足。它不是对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否定,而是对后者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同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相比,此种方法更加注意外币报表折算应在项目原有计量属性的基础上,重新表述其不同货币单位的价值。而折算汇率的选择不仅以项目分类为依据,还要以项目计量属性为基础。采用时态法进行外币报表折算,在理论上可以说对报表项目的分析最能体现其性质的本来面目,较忠实于报表项目原有计量属性。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第一,它把折算损益包括在当期收益中,一旦汇率发生了变动,可能导致收益的波动,甚至可能使得原外币报表的利润折算后变为亏损,或亏损折算后变为利润;第二,对存在较高负债比率的企业,汇率较大幅度波动时,会导致折算损益发生重大波动,不利于企业利润的平稳;第三,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上尚待进一步完善,因其改变了原外币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据此计算的财务比率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折算后的报表项目之间的比例与原外币报表不一致;利润表折算的结果因各收入、费用项目汇率的不一致,可能与原外币报表损益结果有较大差距。这些都妨碍了此种方法的推广应用。
时态法多适用于作为母公司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国外子公司,这类公司的经营活动是母公司在国外经营的延伸,它要求折算后的会计报表应尽可能保持国外子公司的外币项目的计量属性,因此采用时态法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