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大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全省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本节阐述了“十二五”以来江苏省人民生活质量的总体情况,进一步采用熵值法,计算了我省居民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及其构成,进一步对其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
一、“十二五”以来人民生活质量的总体成效
1.居民就业质量与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大力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显著。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就业人口达4757. 8万人,与2016年相比增加1. 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48. 6万人,较2016年增长3. 7%;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6. 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0. 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 4万人。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2017年共免费职业培训18. 28万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47. 47万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64. 48万人、创业培训31. 78万人,为25. 15万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岗前、提升和转岗培训,并由此带来了全省创业活力的提升。据统计,2016年共扶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22. 82万人,2017年共支持29. 1万人成功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122. 93万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3. 76万人,扶持农村劳动力创业9. 39万人;2018年第一季度江苏新设立的市场主体达35. 5万户,同比增长12. 6%。在各项政策的有效推动下,江苏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低位运行,2010—2016年均值保持在3. 08%,2017年为2. 98%。
作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十二五”以来江苏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创新创业、企业用工需求稳定、住房出租收入和土地流转承包收入的提高。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2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 4%,高出GDP增速0. 2个百分点;绝对值比全国平均数高出9050元,位居全国第五。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622元和19158元,消除物价指数后,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59. 15%和76. 22%,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6. 86%和8. 43%。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2010—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较城镇居民高1. 57个百分点,由此带来城乡间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2017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 28∶1,比2010年下降了0. 24。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必然带来了人民群众财富的不断积累。2017年江苏省人均储蓄余额57400元,消除物价指数后,较2010年增长了62. 3%,年均实际增长7. 13%。
2.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质量不断提升
“十二五”以来,江苏城乡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7726元和15612元,消除物价指数后,较2010年分别提高了61. 65%和100. 1%,年均实际增速7. 10%和10. 42%,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判断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江苏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10年的36. 5%和38. 1%下降至2017年的27. 5%和28. 9%,标志着江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十二五”以来江苏城乡居民已经实现由富裕水平向最富裕水平的转变。除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作用外,城乡居民由对最基本的温饱追求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观念的改变,也是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重要推力之一。
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江苏居民消费从满足吃、穿等生存型消费,逐渐向注重健康、教育等发展型消费和注重娱乐、享受等享受型消费发展,高品质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市场迅速扩张,个人护理、教育培训方面投入加大。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省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2028元,各类保健器材和滋补保健品等消费支出不断提升。2017年江苏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 511元,扣除物价指数后,较2012年增长22. 45%,年均增速4. 13%。其中,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1574元,较2010年增长63. 52%,年均增长7. 28%;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395元,较2010年增长232. 19%,年均增长18. 24%。家政等享受型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17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709元,扣除物价指数后,较2013年增长50. 55%,年均增速10. 77%。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知识需求,尤其是对子女教育、儿童兴趣的培养以及成人的知识更新,城乡居民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16年江苏居民人均教育费用支出1203元,比2013年名义增长20. 5%。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为3450元和1450元,扣除物价指数后,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35. 38%和33. 92%,年均实际增速4. 42%和4. 26%。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汽车日益进入城乡家庭,城乡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逐年提高,2017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47. 5辆和26. 6辆,分别是2010年的3. 43倍和8. 87倍。
3.居住质量与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2017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0. 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7. 3平方米,分别为2016年全国平均水平的1. 11倍和1. 25倍。其中,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21. 59%和23. 68%,年均增速分别为2. 83%和3. 08%。居住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农村居民中钢筋混凝土和砖混材料结构的住房比重为74. 2%,比2010年提高15. 9个百分点,比2016年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 2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年底,江苏约80万户棚户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人居环境不断优化。2016年,全省新增城市绿地4800公顷,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39. 5%,绿化覆盖率达42. 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 3平方米,较2010年增长了7. 6%,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公共厕所由2010年的9 475座增加到2016年的12137座,增长了28. 1%;加快雨污分流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实施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16年,江苏城镇、农村地区分别有97. 6%、94. 6%的户所在的社区饮用水经过了集中净化处理,分别比2013年提高2. 7个和5. 0个百分点。2016年,城镇和农村分别有98. 3%、96%的户所在的社区内垃圾能集中处理,分别比2013年提高1. 7个和15. 3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资源能源效率不断提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由2010年的26. 38亿吨下降至2017年的17. 26亿吨,下降了34. 59%,单位GDP的工业废水排放强度降速更快,由2010年的0. 75千克/元下降至2017年的0. 28千克/元,降幅达到61. 2%;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由2010年的312万吨下降至2017年的132万吨,下降了57. 78%,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强度由2010年的8. 59千克/万元下降至2017年的2. 12千克/万元,降幅为75. 4%;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由2010年的45. 02万吨下降至2017年的39. 08万吨,下降了13. 19%,单位GDP工业烟(粉)尘排放强度由2010年的1. 24千克/万元下降至2017年的0. 63千克/万元,降幅为49. 3%;能源消费总量2010年28246万吨,2017年32697万吨,单位GDP能源消费量由2010年的0. 7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17年的0. 50吨标准煤/万元,降幅达33. 2%。
4.民生投入不断增长,公共服务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连年上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多次提高,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2017年,江苏省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分别为1047亿元、2004亿元和797亿元,扣除物价指数后,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141%、94%和167%,年均实际增长13. 36%、9. 92%和15. 08%,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7. 50%、17. 82%和5. 14%提高至2017年的9. 86%、18. 87%和7. 50%。2017年以上三项民生支出较2010年增长了117. 68%,年均实际增速11. 75%,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30. 46%提高至2017年的36. 23%。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江苏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 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6. 7%,分别较2010年提高了3. 3个和14. 7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高出全国水平20多个百分点。在2014年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江苏获奖级别及总数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全省每万人拥有床位数为51. 9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为25. 6人,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64. 8%、56. 1%,基本实现2016年城镇地区有84. 4%的户所在社区有卫生站,农村地区有 92. 6%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分别比2013年提高2. 7个和7. 6个百分点,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已初步形成。2016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失业保险人数、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81. 32%、33. 32%和34. 7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125元/人·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470元/人·年。实现了年收入4 000元以下人口的整体脱贫,并进一步将扶贫标准提升到6000元。
二、“十二五”以来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
生活质量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单一指标往往难以全面地测量、评价人民生活质量的真实状况。因而对生活质量的评价有赖于指标体系的建立。基于此,本章在选取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十二五”以来江苏省人民生活质量及其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1.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构建
生活质量评价应该综合考虑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从不同的层面出发,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这些指标不仅能完整地反映生活质量不同层面的依存关系,还能精确描述生活质量的变化机制,以科学、全面地测度居民生活质量。根据人民生活质量的概念及时代内涵,参考已有的文献,借鉴国家提出的小康生活质量量化标准和《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层面,从就业、收入与消费(X1)、生活条件(X2)、社会事业(X3)、生态环境(X4)等4个层面,构建了江苏省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十二五”以来江苏人民生活质量及其变动。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参见表19-1。
表19-1 江苏省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环境层面的二级指标,如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工业烟(粉)尘排放强度,其计算方法为:工业废水排量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能源消耗强度为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同时,为了增强可比性,以2005年为基期,分别采用城乡居民物价指数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进行了调整;采用居民物价指数对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进行了调整。
2.评价方法的选取(www.daowen.com)
生活质量的测度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就业、收入与消费(X1)、生活条件(X2)、社会事业(X3)、生态环境(X4)四个层面及其二级指标包含的信息可能有重复,即各指标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因此,本文的初衷是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并提取公因子,然后用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以解决人为赋权带来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但因子分析法要求样本量至少要在30个以上,本书的样本量显然不符合要求。熵值法同属于客观赋权的方法之一,且其对样本量的要求较低,适用于本书样本量小的特点。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大小,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克服了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中主观赋权的不足。基于此,利用熵值法,计算“十二五”以来江苏省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以判断2010年以来江苏居民生活质量及其构成的变动情况。
熵值法的计算过程如下:
数据的非负化处理:熵值法不存在量纲的影响,因而不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但如果数据中存在影响方向不同的指标,则需要进行非负化处理,同时为了避免求熵值时对数的无意义,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移,具体公式如下:
对于正向指标:
对于逆向指标: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占该指标的比重,公式表示为: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公式为:,满足ej≥0,m为样本数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gj= 1 - ej,gj越大越重要
求权重,用公式表示为:
计算各年度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用公式表示为:
3.计算结果
表19-2 基于熵值法得到的江苏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权重 单位:%
由表19-2可知,江苏居民生活质量4个层面的构成要素中,就业、收入与消费(X1)、生活条件(X2)、社会事业(X3)、生态环境(X4)的权重依次为34. 03%、22. 89%、25. 98%和17. 1%。在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计算了2010—2017年江苏省居民生活质量四个主要构成部分的比重和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如图19-1和图19-2所示。
图19-1 江苏省居民生活质量的要素构成及其变动
从居民生活质量的构成来看,就业、收入和消费水平是江苏居民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内容,其次为以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为核心的社会事业,它们构成了居民生活质量的“隐形财富”,而以房、车为代表的生活条件,则是居民生活质量的“外在显示”,生态环境则是居民生活高质量的重要基础。图19-1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从中可以看出,2010—2017年,就业、收入和消费在综合指数中占比最高,约在1/3左右,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7年占比37. 46%,较2010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说明“十二五”以来江苏居民就业质量得到较大改善,收入和消费水平获得较快提升。尽管“十二五”之初,社会事业在居民生活质量综合指数中的比重居于首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33. 15%下降至2017年的22. 89%,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与之相反,江苏居民生活条件自“十二五”以来逐渐改善,在综合指数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21. 2%提升至2017年的25. 05%,超过以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为代表的社会事业,成为居民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第二大构成要素。这一方面表明“十二五”以来江苏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否能说明“十二五”以来江苏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于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则仍需更多数据的检验。生态环境在居民生活质量中所占比重最低,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2010年的12. 99%提升至2017年的14. 79%,提升了近2个百分点,这说明“十二五”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以及各项环保政策的有效实施,江苏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由此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图19-2 熵值法计算的2010—2017年江苏省居民生活质量综合指数
由图19-2可知,由熵值法计算的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由2010年的1. 08增加至2017年的1. 81,提高了68. 17个百分点。说明“十二五”以来,江苏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水平的提升,这与前文结论相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