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问题分析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问题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焦化、电镀、印染、农药等化工企业的场地土壤污染与处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2018年江苏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达125亿元,其中太湖治理工程是最主要部分。从结构上看,江苏林业投资中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是构成林业投资的重要部分。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问题分析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勾画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好蓝图。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既是中央的要求,又是百姓的期待。十八大以来,江苏陆续提出并实施“263”专项行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以及江淮生态经济区与江淮生态大走廊等系列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组织推进263专项计划,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大民生问题,通过组织实施“263”计划(“两减六治三提升”,“两减”即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六治”是重点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三提升”是指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水平),严格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启动实施省级环保督察,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全面履职,节能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江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成效显著

江苏以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为重点,大力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型产业结构。2017年,关停落后化工企业1421家,安排大气治理重点工程4288项,狠抓减煤减化,整治燃煤小锅炉11761台。在此基础上,2017年,江苏完成减煤1655万吨,超额完成全年1000万吨的减煤任务。2017年全省PM2. 5平均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 9%,比“大气十条”考核基准年2013年下降32. 9%,超额完成“大气十条”目标。13个设区市平均重污染天数为3天,同比减少3天,比2013年减少23天。2018年,江苏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PM2. 5年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连续6年持续下降,达国家年度考核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8%,与2017年持平。2018年,江苏PM10、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浓度降至近6年来最低水平,臭氧浓度为177微克/立方米,与2017年持平,空气质量整体呈现改善态势。从PM2. 5年均浓度看,13个设区市为41—62微克/立方米;常州、南京、南通3市PM2. 5年均浓度同比有所上升,常州升幅最高。

2.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水质明显改善

2017年,《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正式出台。明确了加快推进生态河湖建设,统筹推进水环境整治和水生态修复,连通水系,改善水质的治理思路。江苏已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河长覆盖河道、湖泊、水库,以及各类小微水体近16万个。2017年太湖水质达到1997年的水平。2018年,江苏地表水环境同比有所改善,国考断面水质优Ⅲ、劣Ⅴ比例分别为68. 3%、1%,均达国家年度考核目标。2018年,380个省级地表水评价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74. 2%,同比提高6. 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 8%,同比持平。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380个断面中有342个断面水质达标,达标率为90%。与2017年相比,2018年,江苏长江、淮河流域水质无明显变化,长江流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淮河流域水质总体为良好,主要污染指标均为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全省监测的23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湖库占60. 9%,同比持平;无劣Ⅴ类水质湖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

3.治理固体废弃物及土地的措施

2017年以来,江苏启动实施“土十条”,成立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小组,组织13个设区市编制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筛选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2018年12月,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召开,江苏两大类的土壤修复极为迫切,一类是工矿企业搬迁后的土壤,另一类是农田土壤。江苏焦化、电镀、印染、农药等化工企业的场地土壤污染与处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化工企业搬迁后存在土壤修复需要。为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2018年底,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第一批303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要求属地环保部门督促企业履行环保监测、信息公开等义务。

先进技术得到推广使用。国际上较先进的“原位电流加热热脱附”技术在2017年、2018年苏州溶剂厂原址土壤修复治理项目中得到采用,成为截至目前全球热脱附治污投入规模最大的一次实践,修复用时550天,作业面积2万平方米,平均治理深度直至地下18米,最终令残留在土壤里的氯苯等污染物从超标一百多倍降至每吨土壤中仅有零点几克。

二、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2011年至2016年,江苏不断加大在废水和废气项目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额度。废水和废气治理逐渐成为江苏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的主体部分。2011年,江苏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为31. 01亿元,到2016年,这一投资为74. 78亿元,翻了1倍多。其中,空气污染方面的投资最受重视,治理废气项目完成投资2011年为13. 45亿元,2016年达到了46. 92亿元,增长了2. 48倍。随着空气质量有所好转,投资的重点逐步转向重要水体的治理。2018年江苏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达125亿元,其中太湖治理工程是最主要部分。

三、生态修复日益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加大林业投资,提高绿化水平是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2011年,江苏林业总投资为95. 38亿元。其中,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完成80. 72亿元,林业支撑与保障完成3. 97亿元,林业产业发展完成投资额为2. 95亿元,其他涉及林业的相关投资额达到7. 75亿元。2013年,江苏林业总投资额首次超过100亿元,达到125. 57亿元。从结构上看,江苏林业投资中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是构成林业投资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林业投资持续保持较大的规模,2016年,江苏林业总投资为104. 94亿元,2011年至2016年,江苏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均保持稳定水平。不断推动生态环保项目银企对接,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

四、能源消费结构变革有力地支撑了生态环境改善

要进一步支撑江苏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已成共识。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江苏不断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大力发展电力、天然气、新能源,实现能源结构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1.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江苏省内发电装机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江苏新能源发电装机达1709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14. 9%,比2012年提高10. 8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发电并网装机907万千瓦,风电并网装机656万千瓦,海上风电规模居全国首位。2017年,新能源发电量290. 5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6%。燃气机组装机达到1348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11. 8%。核电装机200万千瓦,2018年新增200万千瓦。

2.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下降,电力的消费比重不断提高

能源消费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增长转变,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呈现低碳化、清洁化的趋势。2016年,江苏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3. 4%,比2012年下降5. 6个百分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方式,是江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攻方向,“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的电能替代稳步推进,清洁电能的占比不断提高,替代电量由2012年不到10亿千瓦时增至2017年的13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散煤消耗727万吨。(www.daowen.com)

五、绿色经济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

1.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及生态治理机制不断创新

由单一的治水、治气到综合实施区域环境治理修复,再到跨省市的协同治理如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江苏在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2016年,江苏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并于同年将该规划列入国家规划。2017年,江苏提出“1+3”主体功能区战略构想。“1”即扬子江城市群(沿长江两岸8个市),“3”包括沿海经济带、以宿迁、淮安为主的生态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建设包括泰州里下河在内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努力打破以行政区划来配置资源的传统模式,发挥“1+1>2”的效应,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

2.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使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江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重点在钢铁、水泥船舶等严重过剩行业产能化解上,在印染、铅蓄电池纺织等传统行业提档升级上,在光伏等新兴产业的重组改造上,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落后产能、低端产能、低效产能的淘汰和过剩产能的压减工作。与此同时,江苏针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测力度逐年加大,坚决取缔、淘汰落后产能,始终保持对落后产能的零容忍以及对污染企业监管的高压态势。同时大力发展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初步形成了以环保装备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

六、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处于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艰苦攻坚期”,面临不少压力与挑战,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1.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不高,土地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容量趋紧

13个设区市空气质量,2017年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水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轻度污染,太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主要入海河流水质下降。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全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超过5000家,长江沿线化工企业、化工码头较多,饮水安全保障压力大。沿海地区一些化工园区污染较重,一些低端落后化工企业向苏北转移。江苏土地开发强度已达21. 5%,部分地区接近30%的警戒线。

2.污染排放总量高,绿色TFP增长慢

长期以来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型”产业结构,为江苏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压力。2016年江苏煤炭消费总量达2. 7亿吨,居全国第五位,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5倍。综合考虑经济的投入产出,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生态环境高质量的程度及变化。国际、国内的研究中大量地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计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由以下几个变量组成:ML_TFP是考虑到环境影响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可以定义为绿色发展下的全要素生产率。ML_TECH是考虑到环境影响的技术进步率。ML_EFFCH是考虑到环境影响的技术效率变化,也可以认为是资源配置效率。三者的数量关系是ML_TFP =ML_TECH*ML_EFFCH。

本书使用的数据以2005—2016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去重庆和西藏)的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所有数据均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各地区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首先明确“好”产出。“好”产出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实际GDP表示,所有地区GDP都根据GDP缩减指数折算到以2010年为不变价。

其次明确“坏”产出。“坏”产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我们选取地区废水排放量和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衡量“坏”产出的指标。

第三明确投入变量。劳动投入采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年平均就业人数”来表示。资本投入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物质资本存量来表示,资本存量目前大多采用永续盘存法,并根据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到以2010年为不变价。能源投入以地区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来衡量。

单独估计江苏的相关数据,计算结果显示,江苏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改进趋势,但近年来增长乏力。2005—2008年间,各年的ML指数均值呈上升态势,表明江苏每年的生产率都在增长;技术进步起了主导作用,ML_TECH技术进步指数2006年为1. 0272。2008—2016年间,江苏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4. 05%上升到2009年的5. 23%,然后波动上升至2013年的顶峰,TFP增长率达7. 1%,随后下行,2014年、2015年分别为5. 15%、3. 33%,2016年TFP增长率为负,当年值为0. 9226,没有达到1的水平。根据ML生产率指数,我们进一步将生产率ML指数变动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化MLEFFCH和技术进步率MLTECH。我们发现江苏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2012年以来,江苏TFP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技术进步率MLTECH,2008—2016年间,技术进步率MLTECH增长较快,从2. 72%上升至2013年的7. 1%,近年来呈下降态势。而技术效率变化这一指标2008—2016年年均增长率仅为1. 0001,在2005年、2006年低于1,为负增长。从2008—2011年,江苏通过市场化改革、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及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地区技术效率的提高,ML_EFFCH技术效率变化值分别为1. 0139到2009年的1. 0219,通过制度创新所创造的红利随时间逐渐消减,并且阻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因素日益增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效率的提高,2009—2011年逐步下滑,2011—2016年,市场化、改革的效应下降到1后进入一个稳定状态,导致江苏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市场化、改革的效应还未能显现。

表18-1 2005—2016年江苏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综合估计各省市数据,结果表明: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2005年江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7个省市中最低,当年的技术效率和技术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空间。2013年,江苏全要素生率在7个省市中低于北京、山东,技术进步仅低于北京,山东得益于技术效率变化值为1. 0661。2015年江苏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