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我国在社会建设的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并从顶层设计方面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宏观框架;另一方面,社会建设的微观方面,既包括各个社会领域的深入改革,也包括基层政府大胆地创新和实践,基本实现了从各领域系统地、全方位地深入推进,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以下从几个主要方面阐述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方面的创新和实践。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被认为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会建设千头万绪,但有一个最根本、最基本的方面,那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当前阶段,脱贫攻坚与就业创业无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首要的任务。
1.脱贫攻坚
帮助贫苦人口脱贫是在特殊阶段社会建设工作中基础的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就是要补齐我国整体社会建设中最大的短板。正因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底线任务,并将此作为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在这一要求下,全国范围“一个不落”地脱贫攻坚战成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成为这个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多年持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中央提出的全国扶贫标准是到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大约4000元,江苏到2015年年底已实现这一目标。2016年年底,江苏制定了《江苏省“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按照部署,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以人均年收入6000元为标准,主要帮扶对象是全省乡村6%左右的低收入人口、6%左右的经济薄弱村、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涉及农村低收入人口300万左右。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根据中央精神和江苏的实际来考虑的,和全国扶贫开发所不同的是,江苏的标准较高,内涵更丰富。江苏省“十三五”扶贫开发总的定位,是集中力量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以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助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十三五”时期,作为东部较为发达的省份,江苏已经开始认真按照中央关于东部地区“率先探索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有效途径”的要求,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的内涵、路径和新的方法、举措,努力取得新的成绩、积累新的经验。
2.促进就业创业
就业创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对于绝大部分老百姓来说,就业才意味着有收入,才能保证“油盐酱米”等生活的基本来源,也才能保证家庭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看病治病等基本的支出。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平稳运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就业改善提供了良好环境。为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的措施,包括《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增长。不仅如此,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实施扶持就业政策,广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了就业创业人员稳定增加,近4年来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城镇就业稳中有增,失业率平稳下降,2018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核心指标运行良好,城市新增就业平稳增长。这些为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支持政策,做好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创业创新带来新业态和新动能的成长发展,也对促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7年,《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意见》,将“社会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列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面。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改善和落实改善民生的普惠政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之一。2013年,江苏省政府颁布《江苏省“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到“十二五”末,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总体基本实现。江苏全省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达88%,实现保障性住房覆盖20%的家庭。全省100个县区整体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省份。江苏已形成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覆盖率达到90%以上,数量和质量均领先全国。在医疗卫生方面,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资源布局更趋合理,设施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社区(村)以上都建有相对集中的公共服务供给平台,城乡居民能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
2.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2016年,《江苏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颁布。2016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2017年,江苏先后发布《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使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任务更加清晰化、明确化、具体化。
《标准》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了政府能够、应该、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功能配置时,做到既尽力而为,该兜底的坚决兜住;又量力而行,综合考虑全省各地的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做到可操作、可持续,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标准》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引导服务方式类似的各类平台和机构集中设置,提高基层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标准》颁布的目的就是让群众“可观、可感”,功能配置“可量化、可持续”,工作进展“可检查、可考核”,推动《清单》明确的服务项目真正落到实处。通过《标准》的发布、实施,能够让老百姓清楚地知道自己身边有哪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每个项目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功能,让各级政府明确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配什么、谁来配、在哪配,真正实现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提高普惠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标准》的制定在全国尚无先例,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的一个创新举措。(www.daowen.com)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治理理论实现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跃升。党的十九大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这一总体指导和要求下,江苏以新的社会治理理论为重点,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创新,特别是一些县、区进行了耳目一新的社会治理创新,成为整个社会建设创新和改革的亮点。
1.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江苏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凝聚社会共治合力方面,全面推行“政社互动”,完善基层民主管理,推进“三社联动”,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以城乡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社区治理架构。江苏构建社会治理系统化布局,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健全工作体系上,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协调推进重点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六大体系”,即社会矛盾化解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网络综合管理体系。同时,江苏注意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与传统有效做法紧密结合,在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江苏加快建立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动态跟踪的综治信息系统,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全天候视频联网监控系统和各类政法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政法机关网络设施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注重提高百姓安全感和满意度
江苏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发动群众、深入基层。推动领导干部联系点、走访群众、“三解三促”、定期接访下访等制度常态化长效化。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构建全省网上信访信息综合平台,全面打造“阳光信访”,建立群众诉求分析、转办、督办、反馈机制。不断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初步建立以县(市、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为枢纽、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为支撑、社区(村)综治办为基础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近5年来,江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保持全国领先,社会公众安全感达96. 5%,群众法治建设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信访总量五年累计下降36. 3%。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江苏经济持续、高质量的增长为江苏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跨越式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成绩斐然。
1.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着力提升办学条件,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力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步伐。从2012年开始,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生巩固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多年来一直保持100%,男女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性别差异已消除。2016年,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 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 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 8%。
2.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
江苏加快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便捷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首先表现在医疗卫生经费、资源稳步增长,居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2016年,全省卫生总费用712. 8亿元,人均医疗费用达到了891. 1元,医疗卫生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 1%。2016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77. 5岁,比2010年提高0. 9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2岁。江苏2020年的目标是:全省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居民健康水平总体处于全国前列,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
3.文体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江苏文化机制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81. 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16年,所有设区市、县(市、区)均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平方米,全面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所有行政村100%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8%的乡镇建设有体育总会,基本实现乡镇、街道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协和两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的全覆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