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建设进入高质量推进新阶段

社会建设进入高质量推进新阶段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一整套社会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推进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明确把人民美好生活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三是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社会建设的理论及其最新阐释

1.社会建设的概念及其阐释

“社会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其产生的背景就是,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层面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而我国“社会建设”的出现,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因此,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学术界及社会大众开始关注“社会建设”的概念。

对于社会建设的意义和含义,清华大学知名学者李强教授在“学术前沿论坛”指出,社会建设的提出,既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强调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正,也是对过去片面强调GDP、单纯强调经济指标做法的纠正。具体来说,社会建设是为了社会的总体利益,具有共同性;社会建设要求关注经济建设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弱势群体问题;社会建设要求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正,包括机会的公平、程序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

其实,对“社会建设”的解读更多的来源于党的重要文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作为我国的四大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一,当时强调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六大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医疗公共卫生体制、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从社会整体利益考虑,提高全体国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让绝大部分劳动适龄人口充分就业,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建立内容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线、低收入者的问题、社会救济问题、住房保障问题、养老问题,等等),加快医疗公共卫生体制的建设,建立一套能够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社会机制,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当然,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因此,社会建设更是需要高质量地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开始取代社会管理的概念,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强调在社会治理方面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相协调,与全面依法治国相匹配、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其目标即是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社会发展质量获得全面提升。

2.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理论要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建设的基本阐述是,社会关系总和构成了社会,社会建设从根本来说就是社会制度建设。其基本观点包括:无论是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还是对整个社会的运行来说,社会保障都是必需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未来理想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一整套社会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推进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习近平对社会建设的主要观点,仍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贯彻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强调民生在社会治理、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要深刻认识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落实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残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www.daowen.com)

二是明确把人民美好生活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系统地论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指出这就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要通过社会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通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让全体人民更公平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成果。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从而让老百姓有基本稳定的收入。同时需要通过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的生活无后顾之忧。

三是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在社会治理中,仍然要民生放在首位,因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同时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善于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因为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手段上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总之,在社会治理方面要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二、新时代对高质量社会建设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指向。其基本背景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具体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情况下,老百姓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社会建设,具体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对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社会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立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促进新时代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研讨会上提出,“新时代的理想社会治理要突出底线思维,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最终实现人人心情顺朗、忧愁减少、财富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的目标,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从普遍意义来说,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会带来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带来人民满意度的提升,但二者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正相关的关系。当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财富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它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再是一个线性的正相关的关系,可能还会出现其他一些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建设。新时代提出的社会心理建设问题,是我们对社会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化的结果,强调人民群众的主观感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要处理好改革要惠及多数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收入方面的分化非常严重,既出现了一些超高收入者,也出现了数量庞大的中等收入者,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刚刚脱离温饱。应该说,市场经济社会出现收入的分化是正常的,因为一些改革措施常常会对某些人的利益大一些,对某些人的利益小一些,而有些阶层甚至利益受损。在新时代,我们的社会建设要特别注意惠及多数人。作为改革出台的措施,目标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使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