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质量推进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高质量推进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江苏城乡建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农村道路质量还难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17年,全省农村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占全省交通事故总量的56. 5%,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8. 8%。江苏仍有一些农户饮用未经处理的井水、泉水和江河湖泊水等。农村人财物流失成为农村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高质量推进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江苏城乡建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相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农村仍然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较大差距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数量、质量远低于城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质量不高的问题。乡镇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尤其是苏中苏北多数城镇公共基础设施不全或等级偏低。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商业配套设施缺乏、绿化覆盖率低、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仍较滞后。

(1)农村道路质量较低。农村道路质量还难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是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相对偏低。双车道四级路占乡村道总规模的比重较低,且存在“三路一桥”(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和危桥)等安全隐患。2017年,全省农村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占全省交通事故总量的56. 5%,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8. 8%。危桥基数大,安全隐患很大,虽然每年安排资金专门用于危桥改造工作,但因危桥比例较高,且存在桥梁养护投入不足、养护人员专业化欠缺等问题,加速了农村公路桥梁技术状况的退化,造成了危桥绝对数和比例仍然很高的现状。二是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急需完善。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未有效落实,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农村公路路况维护需求。随着建设红利逐步减少,农村公路将全面进入大中修工程周期,尤其是大量的乡村道需要加大养护投入。三是路域环境需加大整治力度。农村公路绿化美化水平亟待提高,集镇路段部分脏乱差路域环境有待整治。

(2)农村环保设施不足。农村环境设施无论是从关注度还是具体经济投入量上都要远远低于城市。2017年江苏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为85%,大部分镇区建成垃圾处理中转设施,但中转能力多数仅能满足镇区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逐步积累并日益突出,一些因环境恶化诱发的恶果开始陆续显现。

(3)偏远农村教育设施较差。随着镇村合并和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整,一些偏远的村撤销了小学和幼儿园,留下来的学校也存在学校规模较小、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自改善薄弱学校工作启动以来,多个地市区域调整较大,多所学校面临撤并、搬迁,部分计划项目及分配资金也因此出现变动。2016年,江苏只有36. 0%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

(4)部分行政村仍没有卫生室。相对于城市较好的医疗设施和较高的医疗水平,农村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是个明显的短板。2016年,江苏省仍有11. 1%的村没有卫生室,20. 7%的村没有执业(助理)医师

二、部分地区农民生活条件较差

工业化、现代化加速过程中,苏北地区一部分农村却凋敝了,一些人离开祖祖辈辈耕耘的家园,部分村庄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

(1)苏北地区农民住房较差。多年来,虽经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苏北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整体水平依然落后。即使是沿街的房子,有些粉刷得很漂亮,但也都是普通砖瓦房,且年久失修,难以经得起风雨。房屋老旧、配套缺失、安全和舒适性不高。在苏北农村,一些低矮落后的“趴趴屋”格外刺眼,与百姓向往的宜居宜业生活相距甚远。“苏北可能成为全国农村住房条件最差的地方。”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的一席话振聋发聩。苏北地区农村群众住房水平普遍不高,如果再不重视解决,等到中西部地区通过扶贫搬迁等措施实现脱贫后,苏北就可能成为全国农村住房条件最差的地方。(www.daowen.com)

(2)部分农户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江苏仍有一些农户饮用未经处理的井水、泉水和江河湖泊水等。2016年,江苏农村有1086. 41万户的饮用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占93. 0%;71. 6万户的饮用水为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6. 1%;8. 92万户的饮用水为不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0. 8%;0. 6万户的饮用水为江河湖泊水,占0. 1%;0. 04万户的饮用水为收集雨水,占0. 0%;0. 53万户的饮用水为桶装水,占0. 0%;0. 37万户饮用其他水源,占0. 0%。

表14-8 2016年江苏按饮用水来源划分的住户构成 单位:%

(3)仍有部分农户使用旱厕。2006年起,江苏将农村改厕列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地快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但仍有部分农村厕所没有得到改造。2016年,江苏农村有682. 27万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占58. 4%;20. 93万户使用水冲式非卫生厕所,占1. 8%;187. 98万户使用卫生旱厕,占16. 1%;272. 42万户使用普通旱厕,占23. 3%;4. 88万户无厕所,占0. 4%。

表14-9 2016年江苏按家庭卫生设施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单位:%

三、农村建设的推力机制缺失

在城镇化的“拉力机制”作用下,江苏部分农村出现了人口减少、村舍空置和景观荒芜的所谓“乡村空心化”问题,而农村内生发展的“推力机制”即“谁来建设农村的机制”缺失,导致农村发展活力不足,进而影响乡村振兴的进度和质量才是农村发展的真问题所在。

(1)农村建设能力不足。农村人财物流失成为农村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农村人才流失。主要表现为乡村发展能力的空心化,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净流出。特别是乡村人口净流出背景下,乡村人口结构不断恶化,农村青壮年特别是高知青年大量流向城市,造成乡村发展能力进一步减弱。二是“人、地、钱”等关键环节改革不到位。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体制机制不健全,职业农民制度和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政策体系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发展能力短缺的问题。

(2)城乡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不协调、不平衡一直是江苏省城乡建设中的“短板”,多种消极的不平衡在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导致财富和发展要素由弱势的农村部门转移到强势的城市部门。一是规划上城乡脱节。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二是“城市偏重”。在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财富积累和公共资源配置,主要配置在城镇,农村公共资源分配失衡,生产要素向城镇单向流动。例如在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中,大量农村中小学被撤并,中学进入县城、小学进入乡镇,教育基础设施及优质师资力量向城镇集中,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也大量流入城镇。三是“城乡相互为壑”。在城乡迁移过程中,大量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生产中创造财富,却不能在再分配机制中得到必要的福利,难以有效转化成为城市居民;到中老年后,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既无法在城市永久居留,又难以返回农村。多种机制构成了“消极的不平衡”,成为影响乡村发展和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

(3)管理不善。由于镇级基本没有公共行政的执法权,社会治理能力相形见绌,与小城镇建设、市场发展和社区治安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村建设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不少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地域文化,注重外延扩张、忽视内涵塑造,造成特色褪失。部分地区仍存在规划执行不到位、规划执法难、不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等问题,导致开发粗放甚至无序,质量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