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基础优势

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基础优势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城市文明达到较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全国领先城市建设高质量离不开强有力的文化引领与文化支撑。

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基础优势

一、城市体系完整,形成以都市圈为引领的省域城镇化网络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城市为中心的、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培育和发展都市圈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江苏是全国发展都市圈综合条件最为优越的省份之一,较为发达的都市圈构成江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其一,江苏城市群属于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联合撰写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长三角已经进入都市连绵区发展阶段,属于成熟型都市圈。在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内部,江苏城市数量、规模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大中小城市结构较为合理,以扬子江城市群为引领,全省正在形成以若干都市圈为支撑的省域城市网络格局与跨区域都市连绵区格局。其二,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是江苏发展较为成熟的三大都市圈,是引领全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以南京都市圈为例,根据2019年2月南京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0年,南京都市圈基本建成一体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现代化都市圈,创新融合、市场融合、交通融合、生态融合、智慧融合等更加紧密,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服务全国大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合作示范区。发达的都市圈是城镇化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体现,将带动全省城市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其三,江苏城镇体系较为完善。江苏既拥有南京、苏州、无锡三座GDP突破万亿元的高能级城市,其他各地级市均跻身全国百强。与此同时,江苏拥有数量众多的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千强镇”,近年来持续涌现一批特色小镇。这种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的完整体系,使江苏拥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市化网络,为全省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四,江苏城市创新功能与产业空间富有活力。一方面,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优质创新资源,成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另一方面,江苏各类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培育了大量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空间。例如,江苏拥有发达的园区经济,随着园区进入产城一体阶段,新园区与新市区融为一体,不仅成为城市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促进了产业空间的升级。以苏州为例,产城一体深度发展,成为具有产业创新功能的新市区,全市累计拥有14个国际级开发区、8个海关特殊检管区,成为全国开放载体最多、功能最优、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南京市在整合全市开发区的同时,积极探索打造硅巷等新型创新空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予强大动能。

二、城市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健全,正高水平推进一体化规划建设

江苏历来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省域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综合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江苏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修全面展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规划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例如,南京先于国内同类城市十年建设,地铁总里程高居全国第四,拉动市民公交出行率超过50%。在城内构建发达线网的同时,南京系统推进高快路、轨道交通向南京都市圈及共同辐射,为南京巩固提升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苏是中国智慧城市启动最早、进步最快的地区之一,目前13个设区市均制定出台详细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例如,根据《无锡市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8—2020)》,无锡市以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远近结合、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基站、局房、管线等基础设施规划,加强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有机衔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水平与质量,到2020年全市光纤到户实现100%覆盖,所有网络设施支持IPv 6;4G室外覆盖率不低于98%;5G网络覆盖主城区及重点区域,并开始规模商用。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即下雨时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释放蓄存水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高质量的重要体现。在国家明确提出海绵城市之前,江苏已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之中。2016年,江苏省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示范创建工作,首批确定了常州、昆山等9个省级试点城市和15个示范项目,以试点示范促进全省面上工作整体推进。南京市以江北新区、江心洲为重点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力争到2020年、2030年城市建成区分别有20%以上、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针对苏州水系发达、土壤渗透性差等特点和面源污染突出、水质相对较差等问题,苏州市提出以“净化、蓄滞”为主,兼顾“渗、用、排”等功能需求的海绵城市建设主体思路,强调在源头上控污减流,力争建成平原河网城市“城水共生”的典范。

三、城市文明达到较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全国领先(www.daowen.com)

城市建设高质量离不开强有力的文化引领与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用“社会文明程度高”来描绘新江苏图景,是对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江苏的美好期许,就是要求江苏要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高水平,让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成为新江苏的特色特质。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各类城市中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我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品牌。2017年4月,中央文明委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是继1995年10月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之后,在江苏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又一次重要会议。这是对江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卓越成就的充分肯定,是江苏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一次集中展示,是江苏打造道德风尚高地的一个缩影。根据2017年11月发布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江苏省宿迁、徐州两个设区市及如皋、丹阳、宜兴、江阴、常熟溧阳等6个县级市新晋上榜,加上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南京、南通、苏州、扬州、常州、镇江、无锡、泰州、张家港等9市,江苏全国文明城市增至17个,总数全国第一,占比全国第一。其中,无锡于2015年首次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此次江阴、宜兴双双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标志着无锡大市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群。此前,无锡还获得过全国首个生态城市群,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绿色交通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称号。南通于2008年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此后在2011年、2014年成功蝉联,2017年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四连冠”。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集中体现。江苏各个城市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奋力拼搏,形成富有地域特点、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成为响亮的城市名片。例如,“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充满了古韵今风的城市魅力,是苏州这座创造了时代发展奇迹的千年古城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此外,以南通薪火相传的“莫文隋现象”为代表,江苏每个城市都在艰苦奋斗中产生了属于自己和时代的精神地标,成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治理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治理和服务状况是检验城市工作的重要标准。城市治理与服务既是高水平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是城市建设高质量的重要保障。江苏省高度重视城市治理与服务工作。2017年9月,江苏在扬州召开全省城市治理与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明确提出美好的城市生活,应该是安定有序、便利舒适,应该是绿色健康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应该是文化多元、机会公平、开放包容,应该是和睦友善、富有人情味、能够给人以归属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城市工作的根本追求,更加注重问题导向,更加注重依法治理,更加注重人文涵养,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江苏各地积极推进城市治理与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扬州市下大力气治水治气,大力建设“不淹不涝”城市、“清水活水”城市,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公园城市和书香城市,到家门口的公园休憩健身、到家门口的书房读书看报,已成为扬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公园不仅增强了市民体质,而且提升了市民气质,有力促进了城市文明水平、治安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徐州市突出加强基层建设,着力完善城市治理机制。常州市以塑造高质量的管理明星城市为目标导向,在优化政务管理上,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实施智慧政务建设工程,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进政务服务由网下向网上转变,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在提升城市管理上,坚持城乡统筹、多规合一,切实提高总规修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和运行管理,推进城市交通畅行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变;在做精企业管理上,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市属国有企业要带头搞好企业管理,实施好经营管理提升工程,促进国有企业提质增效、降低风险;在创新社会治理上,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完善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高度重视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江苏省积极实施城市治理与服务“十项行动”,加快转变粗放型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提供精细化城市公共服务,集中力量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切实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随着城市治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将为全省城市建设高质量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