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的一般理论

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的一般理论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田园城市理论。三是智慧城市理论。高质量城市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引领的信息技术创新要素,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为可能发生的业态创新预留发展空间。五是产城一体理论。

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的一般理论

一、城市建设高质量基础理论

城市建设高质量是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实践和要求,思路、理论上需要创新,首先要解决理论认知问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同时充分吸收借鉴相关理论的积极成果。一是田园城市理论。高质量城市建设应把生产空间、人居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有机融合起来,把良好生态环境融入城市之中,在城中就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使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让田园之美融入现代城市之中。二是绿色城市理论。城市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高质量城市建设应以绿色为底色,保护好山、水、田、林,下大气力修复好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城乡留白空间用绿色填充,使绿色生态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智慧城市理论。高质量城市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引领的信息技术创新要素,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为可能发生的业态创新预留发展空间。四是精明增长理论。高质量城市建设不能再采取“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应更加注重集约节约用地,建设紧凑型城市,推动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提高城市发展效率和发展质量。五是产城一体理论。高质量城市建设需统筹考虑产业和城市的关系,基于产业发展方向设计城市的规模、容量和功能,既以产定城,也以城定产,考虑城市的自然条件、土地状况、经济特点科学选择产业,形成符合比较优势、具有发展前景的现代产业体系。六是城乡统筹理论。高质量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新型城镇化不是城市“吃掉”农村,而是实现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城乡共赢。七是以人为本理念。高质量城市建设应对重物轻人、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这一导向进行根本性扭转,明确人的因素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机制。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通过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功能、健全的城市治理、宽松的营商环境,提高人们在城市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指数。八是历史文化传承理念。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的乡愁。高质量城市建设必须充分挖掘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强调人文理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坚持传承和延伸历史文化,保存城市的文化记忆,使宝贵的历史文化能够留下来、活起来并凝聚成城市的独特气质。

二、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内涵特征(www.daowen.com)

城市建设高质量必须充分体现五大新发展理论的要求,使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建设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特点,绿色成为城市空间的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共享成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内涵上,新时代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在内在特征上,新时代城市建设应体现包容、紧凑、绿色、安全、文化、幸福等特征。其中,包容体现在城市的包容性和凝聚力高,能够消除城市空间层面和群体层面的隔离,实现城市共建共享共赢。紧凑体现在城市空间上避免城市蔓延,功能上注重整体性组织和灵活性嵌入,明确街区、地块和建筑的适当紧凑度和建成区混合经济功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绿色体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绿色生态,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为城市经济就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安全体现在城市的适应性和弹性,城市有能力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长期压力。文化体现在城市历史和个性中,既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要以创新思维推动城市文化多样性。幸福体现在实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能够提升居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获得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