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进展剖析

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进展剖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一是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江苏凝聚各地各部门合力,进一步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实现信息共享,推动涉及“3550”改革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

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进展剖析

一、推进中央改革顶层设计落地生根

在新的改革大势下,江苏坚持系统化谋划、特色性探索,深化改革实现了新突破。一是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充沛的改革动能。二是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遵循改革的大逻辑,把握改革的大趋势,系统梳理江苏在改革“深水区”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政府坚持刀口向内,用自身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破除行政性垄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有力有序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三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深刻反思、调整传统“强政府”模式,构建政府和市场“双强引擎”,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强化政府的职责意识、边界意识和服务意识,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二、江苏全面深化改革标志性成果

在改革40年进程中,江苏领时代风气之先,在发展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开发区建设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的标性改革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继续大胆探索,创造新的改革品牌。其中,“放管服”改革尤其引人瞩目。江苏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更加彻底地“放”,制定“企业投资项目省级部门不再审批清单”,市县编制“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实行国家级开发区全链条审批赋权清单,制定经济发达镇赋权清单。到2017年年底,五年间累计取消、下放、调整887项行政审批事项。更加有效地“管”,以事中事后监管为原则、事前管为特例,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试点,企业按照政府设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就可以开工建设,新项目建设速度显著提高。更加精准地“服”,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和“不见面审批”模式,“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改革初见成效。“放管服”改革使江苏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企业解开“枷锁”、轻装上阵,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成为江苏改革品牌的代表。科技创新是江苏改革的重点和亮点。江苏在全国省域层面率先成立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改革举措释放出强大创新势能;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促进创新资源交流整合;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推广常熟市、海安市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经验,激发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动力活力。此外,江苏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化、国家监察体制、江阴县级集成改革等试点,不断积累新的改革优势。

1.“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江苏省先后推出“517”改革、“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3550”改革等创新举措,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是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省编办、省审改办制定《不见面审批标准化指引》,努力实现全省“不见面审批”事项“三级六同”,即事项公布、实现方式、基本流程、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缴纳费用在省、市、县三级实现标准统一。二是全面推进“3550”改革。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3550”改革目标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举。“3550”即是指,3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登记、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江苏凝聚各地各部门合力,进一步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实现信息共享,推动涉及“3550”改革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三是完善创业创新环境评价。参照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评价指标,扩展江苏省创业创新环境评价体系,在原有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和办理不动产登记等三项指标基础上,增加企业接电、纳税服务等指标。四是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做法,解决部分试点地区存在的人员不到位、事项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探索扩大试点工作。五是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指导全省45个国家级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开展试点,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六是通过机构改革巩固“放管服”改革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县级层面一个领域一支队伍、乡镇层面一个区域一支队伍。复制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发达镇简约高效的体制机制,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一层全链审批、乡镇扁平管理服务。

2.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一是探索开放合作新机制。设立全国首个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新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布局;改革招商管理体制,以亩产、效益、能耗、环境“论英雄”;开展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球保税维修业务试点等改革,经认定的省级总部机构占全省的20%;利用国际资本助推自主创新,开展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等改革试点。二是打造创新驱动新模式。设立一批中外合作创新中心,引进一批大院大所,集聚一批国际名企新型研发机构。先行先试高层次外籍人才及本地居民出入境政策。建立专利导航新兴产业发展实验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年均增速30%左右,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居全国高新区首位。三是优化管理体制新格局。叠加复制自贸区、自创区政策功能,推广自贸区经验,每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约1. 5万家,是改革前的2. 7倍。实施大部制机构改革,95%以上的审批业务可实现“不见面审批”,基本实现“2333”改革目标。智慧城市架构基本形成,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持续深化。按照省委深改委会议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将编制实施开放创新综合试验2. 0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努力成为国际投资贸易最便利、行政服务最高效、综合治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备的区域之一。(www.daowen.com)

3.江阴集成改革试点。2017年7月,江苏省按照“开展集成改革试点、形成改革集成效应”的总体要求,在江阴市开展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精心部署、滚动推进,成效令人瞩目。江阴市在集成改革中紧紧围绕“提高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定位,在夯实党建统领这一根本保障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县域治理“四大体系”。一是构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按照“江阴急需、市县同权、法律许可”思路,承接江苏省和无锡市“赋权”;根据“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赋予镇街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围绕“园内事园内办”目标,开放园区承接设区市经济管理权限,通过“授权+赋能”构建起权责匹配、科学规范的市镇(街)园新型权责体系;组建市行政审批局,全面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实现行政审批大提速。二是构建沉底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将全市所有“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织密基层治理网格;市级层面成立市城市综合管理局,镇街层面组建综合执法局,设置全能型中队,构建起市镇联动、权责统一、精简高效的综合执法体系;打造市、镇、村三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发现问题、信息汇聚、派发处置、跟踪监督的处理闭环。三是构建精准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部门救助全参与、内容全覆盖、信息全共享,实现对所有救助对象的精准救助、常态救助、阳光救助;充分发挥、持续扩大江阴公益慈善“首善之城”优势,以慈善捐助、结对帮扶等形式,定向救助、定位帮扶贫困群体;在城乡医保、大病救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不断健全完善基础上,实施互助式深度救助。四是构建温馨周到的生活服务体系,整合原有各类服务平台、服务热线,以市场化方式打造“一体化、一端口、一站式”的24小时在线智慧生活服务平台——“最江阴”APP客户端;深化整合各类生活服务资源,为市民提供行政、公共、便民、公益、资讯“五位一体”综合性服务,用“互联网+”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4.洪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小型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城乡供水、灌溉排水、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然而,长期以来,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管护责任难以有效落实,严重影响着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早在2012年,淮安市洪泽区就启动局部试点,并于2014年底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承担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维护机制试点任务。洪泽区积极创新,整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交通设施管护、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和农村公共场所管护的资金安排、人员统筹等事项,探索出“五位一体”管理和运行新模式,有力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农田水利建设组织难、投入难、管理难等问题,2018年,在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大背景下,洪泽区探索将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与“五位一体”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相融合,有效统筹了河湖功能调理、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初步打造出具有县区特色的治水机制升级版。该区整合区、镇级河长办与农村公共服务“五位一体”管护办公室力量,抽调环保、卫生、规划、交通、水利等部门技术骨干集中办公,并成立2个巡查组每天巡查河道日常保洁情况,形成巡、护一体化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巡查实际效果。洪泽区“五位一体”管理和运行模式,其典型示范效应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引起了极大关注,成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典范。

三、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推动改革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面对新时代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江苏高度重视凝聚改革共识。一是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好生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并结合各地各行业实际细化具体化,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受尊敬,让各级领导干部“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二是鼓励引导广大劳动者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前途和江苏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引导企业家大力弘扬适应新时代的“四千四万”精神,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引导各类人才抓住大有可为的时代机遇,在各自领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三是善于运用宣传文化的力量凝神聚气,大力宣传新时代江苏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大力宣传基层一线的创新创造,把干部群众的信心鼓舞起来、干劲激发出来,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