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苏需要增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找寻发展的突破口与切入点,攻坚克难,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沿海开发、长三角发展一体化等国家级区域战略的指引下,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分。
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别是综合交通设施与现代信息网络对于推进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促进城乡互动与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先行引领作用。江苏区域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集约高效、便捷公平、智慧绿色的基础设施体系的支持。目前,江苏亟需加快推进“三纵四横”高铁网建设,构建沿江两岸高铁环线,优化过江通道,实现沿江两岸的“拥江融合”,提升区域的可达性;以多式联运、集约发展为导向,构建运输成本更低、运输效率更高、辐射范围更大的供应链系统,以降低交通物流成本。大力开发沿海港口资源,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放效能。以公交优先、畅通便捷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出行服务。以灵活调度、智能适配为导向,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加快推进网络通信、芯片、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应用向工业领域延伸,健全“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与布局,以满足企业的高带宽专线服务等需求。在基础运营商领域,进一步加大“宽带江苏”“无线江苏”“高清江苏”“企企通”等工程建设投入,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现代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引导城镇空间重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二、健全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内与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而“编织”起来的统一体。区域创新体系可以有效地整合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因此,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是满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程。目前,江苏需要按照地域性、系统性、开放性原则,全方位地优化区域创新体系,使其结构和布局符合区域创新发展的需要,与区域经济形成相辅相成、共同演进的态势。按照空间组织的等级序列,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包括城市、开发区、工业园区三个载体层次,一级创新载体以中心城市为主,建有大型的基础科学实验室、图书馆、大学、大公司总部和风投机构,任务是进行基础创新。二级创新载体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任务是进行应用创新。三级创新载体以工业区为主,任务是完成增值创新。各级创新载体都是区域经济的创新增长点,因而,需要有序规划创新载体的功能建设与品质建设。例如,推进创新载体居住、办公与服务混合布局,形成空间结构紧凑、公共交通通达、网络信息分享,有利于知识共享与技术合作的人才集聚空间。同时,不断提升创新载体聚集、共享、传播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降低区域内的创业创新成本,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格局。同时,需要站在整个区域的立场,推动各级创新载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创新载体对于周围腹地的辐射和带动,促进创新资源在更广范围内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为了顺应创新活动“开放化”“草根化”的趋势,江苏还需要积极利用大众力量,通过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鼓励各类线上虚拟众创空间发展,为创业创新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支持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创新需求,为塑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营造相得益彰的发展环境。
三、优化高新产业集群(www.daowen.com)
与传统的产业集群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快速增长性、创新推动性、功能灵活性、网络协作性等特质,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目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虽然成绩斐然,但是,产业布局趋同化、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互动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给予解决。现阶段,江苏需要致力于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培育起富有活力的创新网络,通过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的融合、企业家与创业者的培育、天使资金与风险资金的催化、政府与非正式组织的支撑,推动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创新。依托高新产业园区与基地的快速孵化、就地转化、对外磁化的“聚裂变”效应,引进转化培育一批能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的规模型项目。同时,积极助推中小企业成长,使得中小企业的“灵活”和大企业的“实力”有机结合,增强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形成互惠互荣、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共生产业体系。继续深化苏南苏北“园区共建”模式、“飞地经济”模式,以产业园区的协作为切入点,进行多元主体的产业园区开发,衍生与拓展主导产业链。注重理顺地区之间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嫁接,推动产业模式与业态的创新,通过产业开放、合作、融合,促进产业集聚与升级。深化股权激励改革,完善价格机制、补偿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精准管理、高效服务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四、融入国家区域战略
党的十九大在“3+4”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正式提升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江苏的区域高质量发展也必须以协调发展为指向,将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国家的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经济地理,拓宽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是关乎世界经济地理的重大战略,江苏是“一带一路”的交汇地区,理应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打造辐射带动力强的新型开放门户。目前,亟需强化连云港、徐州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与沿线地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商贸、物流、旅游、产业、工程、海洋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提升淮海经济区与东陇海地区的综合实力,构筑江海联动的发展基地。长江横穿江苏东西425公里,历来是江苏发展的重要依托。作为长江流域第一经济大省,江苏目前需要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为动力,以密集的科教资源为支持,强化创新驱动作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延伸融合和集聚发展,以期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创新引领作用。2018年11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进博会”上宣布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进一步健全长三角城市群体系、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辐射带动泛长三角地区,江苏需要亟需挖掘与长三角地区合作的潜力、提高合作的绩效,推进合作从由单纯的线性协作向全方位、多层次、交互式、宽领域的深度合作转变。重点推进与上海的交流合作,强化与浙江的两翼互动,推进与安徽的经济协作,统筹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丰富现有多地产业联动集聚区、共建工业园区的模式与经验,积极开展技术合作、战略联盟、服务外包等非产权合作,开辟地区间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以期为长三角一体化蓝图再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优化区域合作组织
区域合作是提升区域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实现区域合作必须有相得益彰的组织体系与制度安排加以保障。为此,江苏需要构建以省域成员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具有协调、约束、激励作用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区域合作组织。省级层面的组织机构统筹江苏全域各个地区的利益,对各地政府及其行为进行约束与激励,具有综合性与权威性;市县层面的组织机构以自愿合作的形式建立,承担市县内的统一规划与外部协调联络功能;民间组织则需在官方组织“失灵”的微观领域发挥作用,例如,行业协会可制定区域行业共同发展规划、行业市场规则,推进该行业区域市场秩序建立,探索区域各类市场资源的整合。区域合作组织机构如果只是依靠松散型的柔性机制,则难以达到紧密型合作的预期。国外经验表明:区域合作组织的运行都有强有力的制度法规保障。例如,欧盟一体化依赖于一系列的“协议”“协定”“公约”“条约”;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都市区管理政府的成立也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日本的大都市圈建设也是法律先行。因而,江苏区域合作组织也应制定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反行政性垄断条例和与之相对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引入法治,来保证各地政府在追求地方利益的同时不会对区域共同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