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苏在区域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显著、区域政策难以落地、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地区差距依然较大等问题,为此,江苏需要从空间结构、发展要素、地域单元等多维度,综合增强区域发展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使得区域成为一个要素分工得当、板块相互依存、空间通达有序的有机体。
一、在空间结构上,推进“点轴结合、圈层联动”
近年来,我国空间开发重点转向功能开发,即依托城市群和主体功能区形成区域分工,以带动区域发展转型。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中,江苏也有必要通过塑造新的城市群、增长极、发展轴,找寻具有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来优化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结构,撬动区域发展质量的抬升。目前,需进一步完善“点—轴—面”开发模式,以“点”状分布的“优区位”为增长点,以交通线、信息网、河道为发展通道,由点带轴,以轴带面,有效地调节增长极的“回流效应”与“扩散效应”,逐步形成高密度、网格化的城市体系。巩固提升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江、沿海发展轴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推进宁杭发展轴与沿运河发展轴,其中,宁杭发展轴应以核心城市南京和杭州的竞合发展为动力,带动沿线中小城市的产业升级、延伸融合和集聚发展;长江以北的沿运河发展轴应注重彰显运河文化、推进南北融合,改变江苏现有区域发展“东西”互动有余而“南北”联动不足的局面。巩固强化南京、徐州、苏锡常都市圈的辐射效应,突破行政区划束缚,通过相邻城市之间高效的经济互动与紧密的治理协作,形成共赢型的城市共同体。细化都市圈在市场共建、产业协同、设施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政策,遵循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原则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原则,积极推进圈内的产业分工协作与产业空间重构。构建灵活多样的城市合作方式,促使更多的“流动资本”地域化,以提升都市圈的资源聚集度、辐射带动力、综合竞争力。
二、在发展要素上,推进“虚实耦合、创新驱动”(www.daowen.com)
目前,区域发展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交通高速化、产业柔性化、城市智慧化、市场网络化、管理扁平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江苏必须发挥好新一轮技术革命对于区域创新发展的协作效应、衍生效应、增强效应,通过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交汇,突破经济空间的分割与割据,优化区域的空间布局。实体的物理空间应依托虚拟的信息空间,进行跨时空的动态合作,以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扁平化、组织的弹性化、活动的并行化。切实推动江苏区域创新发展,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来激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潜力。顺应创新2. 0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趋势,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省份的建设,通过大学校区支撑和引领、高新园区集聚和辐射、城市社区统筹和承载,将高校院所的科研资源、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政府力推的孵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区域各方协同创新的态势。遵循“空间扩散理论”,“创新”源自不同等级的增长中心,通过波状扩散、辐射扩散、等级扩散以及跳跃扩散等形式向周围扩散,因而,江苏应将创新成果的扩散活动与城镇等级体系形成对应关系,依托城市节点推进创新行为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创新对于周围腹地的辐射和带动,促进创新资源在更广范围内有序流动,高效配置。
三、在地域单元上,实现“深度融合、城乡一体”
在地理空间上,推动各个地域单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协调发展”首先意味着区域性专业化分工必须合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基本一致,区域之间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其次意味着区域间公平竞争的环境基本形成,开放度、政策倾斜度、经济发展自主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地区差别基本消除,区域间相互辐射的渠道畅通,发展机会趋于均等。为此,现阶段,江苏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各个地域单元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特别是推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通过生产力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科学配置,达到城乡经济社会的紧密互动与深度融合。江苏必须充分尊重城乡发展的经济规律,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塑造城乡特色风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推动城乡关系从“分割”到“共存”再到“共荣”的演化。在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江苏需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按照片区化、整体化的规划理念,高水平编制镇村规划,强化规划管控,以实现发展的整体性与持续性。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统筹配合,引导人口、土地、就业、社保、资金、住房、生态等方面的政策和举措形成合力,将城乡融合落到实处。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让农村“融入”城市,使得广大农村既能保持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鱼米之乡的特色,又能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