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解析

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解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各个地域板块之间的融合发展,通过不同地域单元的协作分工、优势互补、有序竞争来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绩效,全方位地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江苏需要积极利用媒体宣传、会展经济等手段,将江苏的精神文化形象介绍到更大的范围,扩大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以及增加公民对所在地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服务。

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解析

“区域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以质取胜、追求卓越的区域发展观,它需要全方位地体现区域发展中“以人为本”“均衡有序”“集约高效”“创新驱动”“绿色持续”的特征,不断地增强区域的内生凝聚力、外向辐射力、生态承载力文化引领力、管理组织力,将资源开发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品质优势,推进发展从单纯追求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

一、价值取向:从单极增长向共同繁荣转换

为了兼顾空间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近年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正在从“单极增长”走入“多轮驱动”的发展轨道。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各个地域板块之间的融合发展,通过不同地域单元的协作分工、优势互补、有序竞争来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绩效,全方位地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就政府而言,需要以“协调、平衡”为取向,减少区域发展的落差、优化区域发展的结构,避免新的“区域分化”;需要以“效率、活力”为取向,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功能互补;需要以“公平、公正”为取向,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促使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发展机会在区域之间均衡配置,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居民都能拥有相似的获得感。

二、资源使用:从物质资源向智力资源演化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全球资源供需矛盾和碳排放权争夺日益激烈,依赖劳动力廉价供给或者粗放式消耗资源生态来推动区域发展的方式已难以为继。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江苏必须推动区域资源利用种类与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摈弃以往以大规模地消耗原材料、能源、资金和人的体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转而将智力资源、有效信息、制度体系作为区域资源结构中最有生命力的组分,积极挖掘区域的无形资本和可增值资本,注重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智力资源等高级要素的投入,逐步实现区域资源结构的柔化与优化,以此减少实物型资源对区域发展的束缚作用,拓宽区域发展的空间、延长区域发展的时间。

三、环境塑造:从基础设施向创新氛围转变(www.daowen.com)

在追求发展速度的时期,基础设施作为区域发展的硬环境,一直倍受重视。而在强调发展质量的背景下,区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创新环境与学习氛围就成为区域发展最为关键软环境。江苏应充分发挥高校密集、研发活跃、人才众多的优势,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配合、衔接、沟通,构建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积极营造尊重知识,运用智慧的氛围,以强化公民增强自己学识的自觉性。加强企事业单位人才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除了创新创业氛围的塑造,还应重视治安环境、诚信体系、金融生态的完善,应以高效廉洁的办事作风、科学民主决策方式、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状况、诚实友善的信用环境来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四、用地方式:从粗放蔓延向“精明增长”转变

城市化是区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城市化并非扩地运动,乱占土地、滥用土地必然使城市患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市虚胖症”,同时,也使得城镇建设陷入征地矛盾和土地财政的怪圈。“精明增长”是美国提出的规划理念,其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整治,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以节约设施成本和通勤成本。在美国这样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都开始反思粗放利用土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江苏这样人口密集的区域,更加需要提高用地效率,优化用地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江苏需要遵循外部蔓延与内部挖潜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积极规划城市的外延型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内涵型发展,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充分发挥现有建成区的效益,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提高区域空间利用效率。

五、发展要素:从刚性主导向刚柔并济转变

“高质量”意味着发展将从以GDP为导向的“增长主义”阶段,转入更加注重社会进步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阶段。区域发展不仅取决于产业、设施、制度等刚性元素,还依赖于文化、精神、品位等柔性元素,刚柔相济才能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江苏在空间布局、景观风貌、历史名胜上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自然秀美的山水与内涵丰厚的文化珠联璧合,为此,有必要将科学主义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使江苏的区域发展拥有其他地区无法复制与模仿的魅力。江苏需要积极利用媒体宣传、会展经济等手段,将江苏的精神文化形象介绍到更大的范围,扩大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以及增加公民对所在地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