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高质量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

区域高质量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各大城市群建设的背景下,江苏的区域发展需要遵循“核心带动、多极协同、一体发展”的原则,调整和优化区域的内部格局,构建以南京为核心并辐射次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一体化、开放式框架结构。为此,在现阶段江苏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把握城乡关系日趋紧密与融洽的机遇,致力于减缓城市与农村发展平台的坡度,为营造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环境而努力。

区域高质量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

区域发展必然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区域发展与宏观环境也是相互选择、相互磨合的。既有的宏观背景和时代机遇都将影响到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与经济决策,因而,在展开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区域宏观环境的特征与趋势进行梳理,以期更加有效地实现区域发展与时代同行、与世界接轨。

一、区域一体化进程显著提速

进入新世纪,不同国家虽然保持着独立,但是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却在不断提升,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人文交流、科技渗透也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已然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区域一体化旨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与产业的布局,以达到提高区域总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的。区域一体化也是通过统筹、协调政府间政治、经济、社会、公共事物所组成政府统一体的过程,其中蕴含着管理理念的创新与革命。目前,区域一体化进程已从单纯的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演进到区域政治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信息一体化、区域环境治理一体化、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多个领域,并且正在形成全方位、紧密型的一体化空间格局。在区域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的背景下,谋划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区域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理念,以区域整体利益为重,将区域各个板块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体进行综合安排与统一规划。针对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及互补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群、产业带、创新区的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与区域一体化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二、大都市与城市群作用突出(www.daowen.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工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大型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日益重要的影响。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Gottman J.在《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的“大都市带”,认为对于地区具有空间支配作用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大城市或都市区,而是若干都市区在人口流动、经济活动以及各种社会联系基础上形成的巨大整体,即“大都市带”。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发展理念将成为我国新时代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在事实上,以培育城市群来引领城市发展,不仅有利于缓解人口、产业和优质资源向超级大城市过度集中而造成的“城市病”,而且也有利于发挥核心城市辐射作用和增强各种中小城市的吸引能力。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而长三角城市群就是重点建设的5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在各大城市群建设的背景下,江苏的区域发展需要遵循“核心带动、多极协同、一体发展”的原则,调整和优化区域的内部格局,构建以南京为核心并辐射次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一体化、开放式框架结构。

三、城乡互动关系呈现新态势

我国区域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这一结构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性和公平性。为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城市和乡村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殊政策所导致的二元经济分割格局,城市与乡村再也不是相对隔离、自我循环的,而是产业关联和经济依存的。目前,通过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和优势互补,来获取协调发展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城乡关系的主流,城市和乡村不断呈现相互结合和融合之势。城市化进程也不再是简单的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而是呈现出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集中和强化、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和蔓延、城市文明在乡村的转播和扩散等多维度的推进过程。在地域上,城市与乡村之间那种截然的分界线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城乡交错带”。为此,在现阶段江苏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把握城乡关系日趋紧密与融洽的机遇,致力于减缓城市与农村发展平台的坡度,为营造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环境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