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化路径

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化路径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数较大且稳定增长的企业数量,既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提,又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外显成果。在区域层面,应主动对标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产业规划,制定总体的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重点领域、

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化路径

一、系统谋划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其最为关键的外显特征在于,稳步扩张的企业数量、持续优化的内外结构、不断提升的竞争能力、不断升级的创新行动、持续改善的经营绩效,而这也揭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1.企业数量扩张型路径。基数较大且稳定增长的企业数量,既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提,又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外显成果。为此,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企业数量的适度扩张,由此揭示的战略路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降低创新创业要素的获取成本,提高创新创业的预期收益水平,全面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办企业的热情,夯实企业数量扩张的基础。二是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契机,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减少不必要的事前审批环节,减轻税费负担,强化各类政策服务,降低企业的创办门槛和运行成本,为企业快速成长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三是全面深化科技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打破科教资源和人才的部门分割,稳妥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适当延长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过渡期,为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和创业活动提供更多便利,依托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

2.企业结构优化型路径。多维度企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静态结构的相对合理性和比较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动态结构的演进升级和持续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面向企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所有制结构来看,要按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赋予各类所有制企业充分自主的发展空间,形成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和谐共生的良性格局。既要探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路径,毫不动摇地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又要打破对私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和“原罪偏见”,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还要继续引进外资企业,放大外资企业的正向溢出效应。二是从规模层次结构来看,既要综合运用内源累积增长、外源并购扩张、品牌效应延伸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市场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又要通过完善财税支持政策、突破多维要素瓶颈、强化集成服务供给等方式,着力培育一大批覆盖面广、创新活力强、盈利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形成不同规模类型企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性格局。三是从产业分工结构来看,既要重视对新兴朝阳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又要加强对传统夕阳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既要加快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又要在生产加工、组装等中低端环节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新兴企业和传统企业、主导企业和节点企业形成协同共赢的格局。四是从空间分布结构来看,既要依据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引导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集中布局,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以集群的正向外溢效应带动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又要注重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扩散和辐射带动效应,加快外围区域的内生发展,依托科学的功能区战略,缩小不同区域企业在数量规模和竞争实力方面的差距,使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

3.企业行动升级型路径。企业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即发展的目标、动力、方式、内容等全面向高质量的要求转型,因而,必须遵循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逻辑,推进企业行动的全方位升级,由此揭示的战略路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摒弃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狭隘认知,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塑企业的目标函数,引导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所有者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以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引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鼓励广大企业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力度,完善自主创新的内外环境,依靠综合自主创新化解各种发展难题,形成全员参与创新的良性格局,真正使创新成为企业构筑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永续经营的不竭动力源泉。三是引导广大企业树立科学的竞合理念,既强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又重视平等适度的精诚合作,使企业运营的内在逻辑从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共赢。在组织内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绿色化改造,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使企业运行在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上。四是按照高质量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改造升级,以高标准的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层次,以高效率的品牌运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企业绩效改善型路径。高水平的综合经营绩效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在结果层面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和标准,特别是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创新绩效的全面改善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进入良性自我累积轨道的必不可少的动力支撑,为此,必须灵活探索各种绩效改善的有效路径。一是在经济绩效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加高端生产要素供给,全面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完善市场体系,培育中介服务,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高效率的营销和管理为依托,稳步提高企业收益水平和实际利润。二是在社会绩效方面,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实行绿色低碳的经营模式,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稳步提高企业对社会福利改善的贡献。三是在创新绩效方面,多渠道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高水平建设各类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完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创新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既要注重原始创新,又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全面优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机制

1.规划引领机制。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具有正向外溢效应的发展模式,极易引发市场失灵,单一的市场机制往往会使微观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而且个体企业的高质量与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在目标定位上会存在分歧,因而,必须由政府进行适度的干预,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战略路径、实施步骤做出科学规划,以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层面,应主动对标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产业规划,制定总体的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重点领域、关键目标、总体思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依据。在企业层面,应对标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修订完善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企业的主导发展模式,明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和策略集合,奠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制度框架

2.要素支撑机制。完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各类资源要素的数量规模和质量层次,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使相关资源要素优先向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企业倾斜。强化财政先导性资金的政策效果,聚合各类社会资本建立高质量发展投资基金,多渠道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所派生的巨大资金需求。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水平和供给规模,减少人力资本流动的制度壁垒,探索人力资本共享使用机制,注重开发利用老龄人力资本,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支撑。

3.创新驱动机制。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种难题和制约因素都要依靠创新来寻求系统化的求解方案,而且只有坚持持续创新才能使企业始终行驶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当然,这里的创新是内涵极其丰富的大创新,而不单单是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在整个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围绕与技术性能有关的各类质量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化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技术瓶颈。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将个性化、分散化的消费需求聚合为大规模的市场空间,适时调整生产组织模式和供应链条,实现供需的有机链接,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需求,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获利空间。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整合现有资源要素和技术平台,针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难题制订系统化、集成化的应对方案,使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能够顺利推进。一方面,确立质量导向的市场规则,借助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倒逼企业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明确政府在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和职能定位,完善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鼓励更多企业主体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强化组织管理创新,以人本管理理念招揽和使用优秀人才,以合作共赢理念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组织基础。

4.文化浸润机制。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要真正在企业层面落地生根,必须在各领域和层面达成战略共识,全面确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使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文化和组织文化共同的主流文化因子,使高质量发展内化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共同的自觉行动。科学认识数量与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强化质量第一、质量优先的意识,实现从数量逻辑到质量逻辑的转变,又要避免对数量的彻底否定,不能忘记数量对于质量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追求质量提升与数量扩张的协同共进。树立整体质量观,从粗放增长与集约发展的对立逻辑审视高质量的丰富内涵,既注重产品层面的有形质量与服务层面的无形质量的有机统一,又注重要素质量、行为质量、结果质量的有机统一,既注重经济质量、文化质量、社会质量、生态质量的有机统一,又注重企业微观质量与区域或国家宏观质量的有机统一。(www.daowen.com)

5.评价反馈机制。探索构建科学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绩效状况进行客观评价,针对其中存在的重大风险和问题,及时发出预警并制定应对预案,以进一步改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成效。在宏观区域层面,要结合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确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从数量规模、结构层次、行为过程、综合绩效等方面构建相对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委托专业测评机构定期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绩效做出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并公开发布,树立典型,对标找差,共同探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在微观企业层面,要对标总体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对高质量发展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及时预警风险并纠正偏差。

6.分类施策机制。企业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其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思路对策绝不能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地分类施策。一是全力做大做强做优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在于,减少企业并购的制度壁垒,鼓励相关企业通过横向或纵向一体化经营快速扩大企业规模,进而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核心技术、改进商业模式,增强对产业链条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占据价值链条的制高点,从而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二是扶持中小微企业突破困境、跨越发展。重点在于,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税收优惠等方式,帮忙中小微企业跨越以融资难、融资贵为表征的“麦克米伦陷阱”,同时,推动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以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重大技术平台的联合攻关或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将相关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全面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帮助其顺利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助力“瞪羚”和“独角兽”快速成长。“瞪羚”和“独角兽”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成长性的优秀创新型企业的代名词,其数量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的重要外显指标。其中,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像瞪羚一样,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发展态势;独角兽企业是指在中国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估值超过10亿美元(以企业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为依据)的企业。对江苏而言,要快速增加“瞪羚”和“独角兽”的数量,必须着力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使那些对人民生活有颠覆性影响的创新成果能够顺利完成商业化过程,并且依托发达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和需求空间,从而使“瞪羚”和“独角兽”的苗子不断涌现。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且引入竞争淘汰机制,促使更多的企业顺利完成向“瞪羚”或“独角兽”的蜕变。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理顺“瞪羚”与“独角兽”的联系机制,既可以考虑依托“独角兽”的巨大触角,不断延伸出众多“瞪羚”,也可以考虑按照业务相近或相关原则将多个“瞪羚”整合成“独角兽”。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瞪羚”和“独角兽”不是帽子或光环,要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筛选,不能为了政绩而弄虚作假或“拉郎配”,而且,要警惕“瞪羚”和“独角兽”的破坏性,防止引发系统性风险,例如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多个“独角兽”就需要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吴金明:《“二维五元”价值分析模型——关于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2]陈昌兵:《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5期。

[3]任保平:《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改革》2018年第4期。

[4]任保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及其现实性》,《人文杂志》2018年第2期。

[5]任保平、刘鸣杰:《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有效供给形成的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学术界》2018年第4期。

[6]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