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粤苏鲁浙:高质量发展基础与态势比较

粤苏鲁浙:高质量发展基础与态势比较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粤苏鲁浙是我国经济体量与能级最强的省份,由此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高起点。表4-10 2017年粤苏鲁浙高质量发展基础指标比较二、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创新能力是推动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粤苏鲁浙四省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创新水平不仅决定本地高质量发展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进度。

粤苏鲁浙:高质量发展基础与态势比较

粤苏鲁浙位列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列,四个省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既具有相似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也具有各具特色的比较优势,各省的发展短板也不尽相同。江苏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必然要树立宏阔的发展视野,尤其是要善于吸收广东、山东、浙江等省份先进的发展经验,扬长补短,积极作为,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高质量基础条件比较

在全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下,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既要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协同推进,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谋划落实。江苏根据自身省情提出“六个高质量”的发展重点,并构建了《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和《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与实施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科学衡量和客观反映全省及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有效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要看到,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主攻方向、阶段目标有所差别,相应地实施路径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对粤苏鲁浙高质量发展态势进行评估,关键不是构建一套同时契合各省特点的指标评价体系,而是要重点考核四个省份高质量发展基础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自在“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的新区域格局中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1.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比较

人口是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因素之一。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人口优势特别是劳动力人口优势是各地区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来源,构成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作为生产力要素,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同时,群众消费力的提档升级,意味着人口成为庞大内需市场的重要源泉。因此,在新时代,人口规模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2017年,粤苏鲁浙四省中,广东、山东是两个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庞大的人口规模成为驱动经济的重要动力。从城镇化水平看,山东城镇化水平最低,分别比广东、江苏、浙江低9. 3个、8. 2个、7. 4个百分点,这既表明城市特别是城市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山东相对较弱;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山东的潜在优势较大。因此,面对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江苏需要进一步增强对人口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做大常住人口规模;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深度城镇化,以高质量城镇化释放新的人才红利和城市化红利。

2.经济体量与消费能级比较

高质量发展更多体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质”的因素,但任何形式的“质”的规定性都必然要有必要的“量”的支撑。事实上,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虽然不再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速,也摒弃粗放式的规模扩张,但体现更高质量效率的因素仍需要足够的经济体量作为支撑,而经济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经济能级,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粤苏鲁浙是我国经济体量与能级最强的省份,由此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高起点。2017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为85900. 90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则高过广东、山东、浙江,表明经济效益较高。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2017年广东达11320. 35亿元,远高于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从收入及消费力看,2017年,江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4元,高出广东1991元,高出山东8094元,比浙江低7022元,这表明,江苏居民收入状况相对较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之一。从消费支出水平看,2017年,江苏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469元,略低于广东,比浙江低3610元,表明江苏居民消费增长空间仍然较大;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37. 41亿元,不仅低于广东的38 200. 00亿元,也低于浙江的33649. 00亿元,表明江苏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直接影响到居民获得感。

3.人口及商品流动性比较

市场经济是高效运作的经济体制,高度的流动性是市场发达的基本特征。高效且上规模的人流、物流是支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重要体现。进出口水平则是开放条件下一个经济体商品流动的重要指标。2017年,江苏全省客运量为127952万人,仅次于广东137418万人的水平,浙江、山东分别为104997万人、65299万人。四省客运量规模与本省常住人口规模不成比例,山东人口远超浙江,但客源量低于浙江,表明人口活跃度不足。从旅客周转量看,2017年,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基本持平,远低于广东。从货运量看,2017年江苏全省货运量最低,略低于山东,与广东、浙江存在较大差距;从货运周转量看,2017年江苏全省货运周转量为9726. 51亿吨公里,略高于浙江9719. 46亿吨公里的水平,仅相当于广东27919. 79亿吨公里的34. 8%。这表明,江苏人口活跃度相对较高,但货物流动能级相对较低。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进出口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前列,但与广东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江苏进出口总额达5911. 39亿美元,远超于浙江3778. 96亿美元、山东2 630. 57亿美元的水平,但仅为广东10064. 76亿美元的58. 7%。这表明,在人口与商品流动能级及效率方面,江苏虽然具备一定优势,但短板不容忽视,需要着力补齐短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表4-10 2017年粤苏鲁浙高质量发展基础指标比较

二、区域创新能力比较

创新能力是推动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没有强大且持续的创新能力,一个地区就无法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更不可能将高质量发展推向纵深。近年来,国内外各经济体围绕创新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区域层面围绕创新展开的竞合呈现日益加深的态势。粤苏鲁浙四省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创新水平不仅决定本地高质量发展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进度。

1.区域创新能力比较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8》显示,粤苏鲁浙四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广东(59. 55分)排名第一;江苏(51. 73分)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54. 30分);浙江(38. 88分)、山东(33. 64分)分别排名第五、第六,位列上海(46. 00分)之后。其中,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全国第一,进一步巩固了2017年突破后的领先优势。一级指标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均居全国第一位,知识获取位居全国第三位、知识创造位居全国第四位。从基础指标排名来看,江苏和广东在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成为一东一南两个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

2.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比较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 2018》显示,上海(85. 63分)、北京(84. 83分)的科技创新水平最高,引领发展的地位愈加凸显,天津(80. 75分)排在第三位,广东(79. 47分)、江苏(77. 13分)和浙江(74. 26分)紧随其后,展现了东部地区突出的创新优势,山东(65. 71分)位列第十,低于湖北(67. 44分)、重庆(66. 63分)、陕西(66. 58分)等中西部地区省市。上海和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实力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以“三城一区”建设和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基础,以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为延伸,上海和北京的创新人才资源集聚水平、创新创业投入规模和强度、知识创造的广度和深度、技术成果传播和扩散效应、对国内乃至国际的创新辐射均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与上海、北京相比,苏粤鲁浙的优势更集中在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

3.研发投入产业情况比较

统计显示,2017年,广东(457342人/年)、江苏(455468人/年)的R&D人员全时当量基本持平,显著高于浙江(333 646人/年)、山东(239170人/年);在R&D经费投入上,江苏(18338832万元)略低于广东(18 650 313万元),显著高于山东(15 636 785万元)、浙江(10301447万元);在有效发明专利数上,江苏(140346件)仅为广东(289 238件)的一半,存在较大差距;在PCT国际专利数上,广东(2. 48万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江苏(0. 46万件)开始追赶。2018年,江苏PCT国际专利数达5500件,增长19. 8%,增速较高。

表4-11 2017苏粤鲁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及专利情况(www.daowen.com)

三、产业发展条件比较

产业发展质态及竞争力如何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省一级层面,高质量发展必然要体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能级、效率及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粤苏鲁浙四省都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大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承担着重要的产业功能,四省产业发展水平、态势及潜力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省高质量发展的进度与水平。

1.产业能级及结构比较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这一定理在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得到验证,在粤苏鲁浙四省的产业演进过程中也有生动体现。四省产业结构均先后经历了“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转变。到2017年,广东服务业占比最高,达52. 8%,浙江服务业占比为52. 7%,江苏服务业占比为50. 3%,山东服务业占比最低。服务业占比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指标。但对于江苏、山东这样的制造业大省来说,在现阶段仍需保持较高的制造业占比,这是制造业深化与广化的必然要求。因此,现阶段,江苏不必拘泥于服务业占比,而要注重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发挥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为制造业创造更高广和更高阶需求的作用。就产业能级而言,江苏第二产业总量略高于广东,远高于山东、浙江,这是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的直观体现,也是在新形势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所在。

2.规上工业企业质效比较

规上工业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发展规模、质态及竞争力如何,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2017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53 277. 03亿元,略低于山东55202. 72亿元的水平,远超于广东37761. 75亿元、浙江31696. 03亿元的水平。山东这一数据之所以领先,得益于其拥有诸多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龙头型工业企业。比较而言,广东、浙江工业企业平均规模较小,规上工业企业能级相对较弱。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看,2017年广东最高达24820亿元,表明广东省规上工业企业的效率更高,体现了广东经济活力与竞争力;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看,广东仍然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其工业企业实力的显示反映。江苏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规模、利润及资产总额均处于中上游水平,表明,江苏工业经济质效较好,但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3.产品质量比较

产品质量是经济高质量的基础。无论在区域层面还是产业层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必然要落实到产品层面,以高质量的产品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2017年,江苏地区产品质量优等品率为55%,远远低于广东69. 10%、浙江65. 40%的水平,略低于山东55. 40%的水平;江苏地区产品质量损失率达2. 14%,低于广东2. 65%的水平,浙江、山东则不足2%;江苏地区产品质量合格率93. 42%,略高于广东93. 20%的水平,低于山东93. 79%、浙江93. 80%的水平。总体而言,在产品质量上,江苏无论在优等品率、质量损失率、合格率方面均存在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才能形成产品高质量的现实优势。

表4-12 2017年粤苏鲁浙高质量发展基础指标比较

四、经济主体活跃度比较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发挥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重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委提出打造政府与市场的双强引擎,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激发市场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挥企业等经济主体的作用,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微观动力。经济主体活跃度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框架内把握经济主体的现状基础,探索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内生动力的可行路径。

1.市场主体比较

在粤苏鲁浙四省中,广东省市场主体数量与质量均处于领先位置。2017年底,广东实有市场主体1002. 7万户,占全国总量1/10,是全国首个破千万的省份,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等四项指标也位居全国第一,规模总量和领跑速度均处全国前列;实有各类企业(含分支机构)458. 3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416. 05万户;全省每千人拥有企业41户(按常住人口计算),已超越中等发达经济体最高水平,珠三角地区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全省日均新增市场主体6152户,其中日均新设企业2790户,占全国七分之一强。2017年,江苏实有市场主体811. 01万户,略高于浙江的806. 8万户,与广东存在较大差距。

2.高新技术企业比较

在粤苏鲁浙四省中,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明显领先,超过江苏、山东、浙江三省总和。具体分析,2017年,广东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3. 3万家,21个地市孵化器、众创空间全覆盖,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90家,产值5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66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21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5家。认定技术创新专业镇434个。江苏高新技术虽然总量上远低于广东,但追赶步伐正在加快。2018年,江苏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至1. 3%,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45家,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60个。

表4-13 2017年粤苏鲁浙高新技术企业情况

3.上市企业比较

粤苏鲁浙四省上市企业数量存在一定差距,江苏上市企业数低于广东、浙江。其中,广东上市企业数一直保持全国前列。2017年广东在A股上市企业98家,同比增速达50%,占全国A股上市总数的22. 3%,无论是IPO家数、募资额,还是新股市值,广东均排名第一。2017年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421家,定向发行股票筹资206. 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千亿元的企业分别达260家、25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从2012年的4家增加到11家。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榜单中,广东以54家排名第一,是500强数量增加最多的地区,随后是浙江、江苏、山东,分别为38家、23家、15家。广东的市场优势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金融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活跃的金融市场较好发挥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2017年末,广东各项贷款余额126031. 95亿元,较江苏(102113. 3亿元)高出2. 39万亿元;广东共有28家证券公司、1454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22家期货公司,分别较江苏多22家、567家、13家,仅22家期货公司全年代理交易额达65. 74万亿元,31家基金公司共管理1817只公募基金,基金规模34708. 91亿份,基金净值37440. 55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