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1.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一是在发展定位上,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如果说填补产品产量、资本存量等“数量缺口”是高速增长阶段的动力源;那么,填补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的“质量缺口”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动力所在。二是发展模式上,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未来我国要从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转向生产高品质产品和先进智能产品,满足市场对产品品质和质量的要求。三是发展动力上,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微观层面,着力增强拥有自主品牌的高品质供给,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在中观层面,以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价值链;在宏观层面,推动形成更加有效的要素配置环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处理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关系。一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顺应、培育和释放新的需求,以高质量的创新、品牌、服务、供应链、市场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二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更多依靠生产率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更高效、更集约地发挥现有要素的潜力,更好地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三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
3.分阶段谋划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主题主线,伴随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谋划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长远眼光,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分不同时间阶段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重点任务。江苏要以十九大关于决胜全面小康和“两个十五年”的部署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为参照系,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
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1.夯实发展基础,增强高质量发展韧性。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打赢“三大攻坚战”,是跨越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拐点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另一方面,如果囿于传统发展思路、路径和模式,必然会陷入应对乏力的窘境,无法完成打赢“三大攻坚战”的硬任务,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正解,也是唯一选项。就重大风险而言,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重大风险,本身源于传统增长方式的内生性缺陷,在原有的框架内自然无法解决;无论是化解高杠杆、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还是化解影子银行、现金贷等风险,直接原因都在于优质金融供给不足,只有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化解各类金融系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就精准脱贫而言,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容易实现,但要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我国下一步精准脱贫既要实现脱贫人口的全覆盖,更要真正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促进脱贫提质增效,提升脱贫质量。就污染防治而言,我国污染的重要根源在于传统增长模式下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只有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我国才能从根本上迎来环境库兹涅茨拐点。与此同时,要加强重大风险管控,将高质量发展置于可识别、可预防、可控制的状态,在确保底线安全的基础上,构建具有高度韧性、弹性和包容度的高质量发展能力体系,提升在应对各类风险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2.坚持创新引领,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在更高站位、高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的新成果、新优势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富有前瞻性、突破性的领先战略,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启动重大专项,推进更具引领性的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二是紧紧围绕全国重大科学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和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对战略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转化应用的需要,以我为主,走开放式创新道路,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强化政策集成性、引领性和支撑力,进一步配套跟进和细化创新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
3.推进三大变革,助推高质量发展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经济发展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根本转变,扭住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之三个关键点,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推进质量创新、效率创新和动力创新,让“三大变革”深度融入“六个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一是推进质量变革,对标全球质量建设标杆,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锻造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优质企业主体;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拼搏精神的企业家、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和从事先进制造的工程师与产业工人队伍,广泛培育创业者“新物种”,切实提升市场主体质量;推进经济结构高度化,提升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二是推进效率变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数字信息、高端研发、商务服务等高生产率行业,以高生产率行业替代低生产率行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行业效率提升;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和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激发土地、金融等要素活力,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三是推进动力变革,更多依靠新动能发展经济,一方面,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另一方面,培育技术、人才、信息、知识等高级要素,培育集约高效高质低碳的新动能,推动发展由传统主体支撑向新型主体支撑转换,由低端产业形态向中高端产业形态转换,以高质量发展为取向,实现新旧动能稳步接续转换。
4.推进重点突破,带动高质量发展演进。一是树立质量第一的价值导向,真正形成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全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打造标杆,做出示范。三是坚持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引领,探寻如何跨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力求率先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同时,在更高站位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再深化,推动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新路径,构建城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着力增强文化引领力、文化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不断丰富文化强国建设的高质量内涵;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采取强有力举措拉长生态环境这一突出短板,早日迎来生态环境总体性好转的拐点,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难点”“痛点”“盲点”,兼顾高质量与全覆盖的关系,推动人民生活迈向高质量。(www.daowen.com)
5.创新机制体制,强化高质量发展制度保障。广泛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和广为接受的经济社会发展测评体系和最新研究成果,科学设计并实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根据实践进展,适时对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细化优化、动态调整,并按照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形成反馈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三项机制”,激发广大干部创新创业积极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充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刘世锦主编:《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中速平台与高质量发展》,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
[5]李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6]夏春玉:《中国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指数评价与比较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