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质量发展的品质意蕴
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我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之路,蕴含着对高品质的追求。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现有供给体系已经不适应消费迭代升级的新需求格局,主要是产品品质、服务跟不上消费者品质化、个性化需求。质量是产品打开市场的“通行证”。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产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丧失诚信、丢掉市场,甚至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夜之间毁掉整个企业。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大规模造假丑闻持续发酵升级,被日本媒体形容为“动摇日本制造”的“神户冲击”。从1871年俾斯麦完成德国统一到20世纪初,在德国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德国制造长期以“低质廉价”闻名,当时全球制造业的金字招牌是英国。为了和德国制造划清界限,英国要求所有商品必须标明出产国。之后,德国人不断改善质量,如今德国制造成为品质卓越的代名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其后的欧债危机中,德国表现可谓一枝独秀,与其制造业的精良品质和强大竞争力息息相关。在国内,深圳市比较早的提出“深圳质量”概念,并逐步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深圳逐渐从昔日的“山寨之城”蝶变为今天高品质的“创新之都”。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提升产品质量是不二法门。重点在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在若干优势领域打造世界领先的质量引领型产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二是提升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二、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意蕴
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实现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现代化部署中,对民生目标有着详细的刻画。第一个“十五年”基本现代化就民生提出五个分目标,即“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我国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体现以民生幸福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价值。其中,共建,核心是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力。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陷入“富饶的贫困”,产业落后、社会固化、体制僵化,一些自然资源贫瘠的地区富有活力,究其原因,根子在于有没有开发好“人”这个最为宝贵的资源。十九大报告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就是把激活并释放人的创新潜能作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十九大报告还首次提出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就是要打破“阶层固化”的体制根源,促进劳动者实现纵向流动,使人人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打破社会身份的固化,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共享,重点是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职能。改善民生水平,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同等重要。在分好蛋糕的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同等重要。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应该着眼于创造政策环境,让每个人享有公平的培育人力资本、从事就业创业和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在再分配领域,政府要合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并调节初次分配结果,承担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的转型成本,保护弱势群体的劳动力市场权益。共富,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必须在促进共同富裕上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子,保障全国人民共享幸福安康的生活。(www.daowen.com)
三、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意蕴
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极富辩证性、前瞻性。十九大报告更进一步从生命共同体和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诠释了生态价值。我们推动的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条件看,能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必须实现的一条“铁律”。从需求侧分析,好生态日益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直接体现为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们愿意为改善环境花钱,体现为使用清洁技术、购买环境友好产品。从供给侧分析,严格的环保标准将对现有产业产品谱系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筛选与重构,不合格的产品、企业将失去竞争力甚至被淘汰,形成基于环保标准的市场自清洗机制,过去一些地方不必遵守严格环境标准的“污染天堂”“环保逆淘汰”现象将日益失去存在土壤;同时,环保友好越来越成为未来产品的标配和竞争力来源。从区域竞争的角度分析,区域竞争正从过去的价格洼地之争转化为良好生态之争,“好生态”日益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标志,特别是一些创新创意型的新产业、新业态都是诞生在生态良好的区域。硅谷的科技巨头、我国的许多网络高科技企业都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区域。比如,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招引的大体量外资项目有所减少,但却形成了吸引高端创新项目、创新团队、创新资本的强磁场,这就与其花园式的环境以及良好配套有关。按照十九大报告精神,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在观念层面,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制度层面,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实践层面,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着力补齐生态短板,让良好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显著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