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质量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路径的转变与超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国内发展演进规律及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传统要素供给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逆转,原有竞争优势加速削弱。突出表现为,伴随可供开发土地持续减少、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原有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有所削弱;原来被置于边缘化地位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约束强化,对产业选择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处理承接产业转移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难度增加。特别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趋于下降,体现为由于“刘易斯拐点”出现,农业劳动力转移释放的结构效应减弱;由于传统加工制造市场空间饱和,人口、资源加速向服务业转型,但现有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质量效益不高,劳动生产率显著低于制造业。总之,随着劳动力供给动力下降,土地成本高企、资本边际效益递减以及环境硬约束增强,依靠传统发展方式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有效供给水平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日益狭窄,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塑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强竞争力的新路径势在必行。高质量发展既有对传统路径合理成分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其内在弊端的纠正与超越。传统路径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增加资源消耗而实现的规模速度型增长,而高质量发展要求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创新发展,依靠补短板调结构实现协调发展,依靠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依靠进一步对外开放实现开放发展,依靠改善民生实现共享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主攻方向。主要矛盾变了,解决主要矛盾的重点重心、方式方法必然有所调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一致的。高质量发展可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将“三大攻坚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高质量发展可以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指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也包含“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江苏为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中以更高质量、更佳品质、更优服务、更高效率、更好体验重构江苏供给体系,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更富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打造江苏制造、江苏服务、江苏品牌;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就是要在革故鼎新中推进改革再出发,在扩大向东开放和引领向西开放中再造江苏开放新优势,在新机制和新开放格局中拓展人民美好生活新境界;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就是要构建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和谐城乡空间,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承载空间;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就是构建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状态,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富道德滋养;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就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美丽江苏,早日迎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更好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就是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拓展居民增收渠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增强发展普惠性,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不二法门(www.daowen.com)
从中等收入阶段转入高收入阶段是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但这一转变并非易事。学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中等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的情况有不同看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认为,中等收入水平并不是简单的统计数字,而代表着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意味着社会发展在向更高阶段演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发展阶段,必然对原有的经济体制、治理体制等内在地提出新要求,如果两者不相匹配,就可能延缓其向高收入发展阶段的转换、攀升。当前,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关键时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持续创新能力不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强调创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在发展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强化创新,主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更多更好地释放“工程师”红利、“创新者”红利、“创业者”红利,加快推动我国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发展阶段迈进。一方面,积极组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研发创新技术,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支持;另一方面,主动对接中等收入群体对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协调发展和共享消费、品质生活和中高端消费等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创新的消费需求。
四、高质量发展是新一轮区域竞争与合作的主要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既是对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完善,也是对长期以来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提升。长期以来,人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上,似乎只要实现各区域间的“收敛”与“均衡”就算协调发展。但如果不同区域各自为战、搞同质化竞争,彼此缺乏分工协作,即使处于相似的发展水平,也不能算真正的区域协调。区域协调的本质是相近区域在较大的空间形成有效分工,而这些区域共同构筑的大区域分工体系又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分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总体来看,我国区域协调水平呈现稳健发展态势,但区域差异仍十分显著。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一轮区域竞争与合作呈现出如下新趋势与新特征:一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在更高层次上持续推进。传统的区域竞争主要体现在以GDP、财政收入为主要导向的“量”的竞争,这也是传统的政绩考核体系和经济绩效指标体系引导下的结果。在新时代,我国将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在“质”的方面实现飞跃,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从强调“区域竞争”向重视“区域合作”“区域协同”转变。新时代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逐渐实现从强调“区域竞争”向重视“区域合作”“区域协同”的理念转变,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协同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更加有效、更为均衡的区域布局。三是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创新驱动能够推动区域形成经济发展质量优势,摆脱区域增长极限,克服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刚性约束,进而提高区域的生态活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创新驱动还能够通过产业创新与升级有效增强产业内在发展动力,提高区域产业核心竞争优势。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新时代优化区域竞争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