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客户公司正在实施接班人计划,公司老板老张将一名优秀的员工小李列为欲培养的接班人之一,没想到才刚通知小李,小李却呈上离职函给老张,老张惊讶之余,连忙找小李来问明原因。
老张问:“你对你的工作不满意吗?”小李说:“满意。”“你对你的待遇不满意?”“满意。”“那是工作环境吗?”“也满意。”“难道是一起工作的同事?”“也都满意!”
老张有点不悦地接着问:“既然你什么都满意,我又对你这么好,为什么还要离职呢?”小李心想:“我不满意的是老板。”可是又不能说出口,只好隐瞒真相,笑说:“老板,我想去一个我不满意的公司接受更高的挑战。”
上述的案例隐喻许多组织的领导力发生问题,症结其实是领导者本身,领导者却不自觉。一般而言,组织可以借由3B策略(buy、build、borrow)来设置组织所需要的关键人才及领导力。buy代表向外挖角,build主要是内部培养,borrow是暂时借调外部的领导者或顾问。前一章所论述的接班人计划则是属于build策略,主要目的是找出和培养组织现在与未来的高绩效领导者,而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接班的领导者。在欧美许多成功的企业,领导绩效的考核除了领导者自己的经营绩效外,还包含其接班者的领导绩效。
以通用电气公司前董事长兼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为例,他是培养顶尖领导者的高手,他曾说:“我最主要的工作是人才发展,我就如同园丁般把水分与养分提供给公司最高的750名领导,当然,我也得拔除一些杂草。”
图一:3B策略
他认为在专业上,他既不会制作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GE下面的一个事业群)所播放的节目,也不懂如何制造引擎(属于GE引擎事业群的业务)。而身为GE的最高领导者,他不需要会做这些事情,所以他的工作都着重于人才发展,他把60%以上的时间用在人才发展,而且他认为担任领导就是要这样。
对韦尔奇而言,给予员工足够的自信心是他最擅长而且做得最好的事情,因为如此,他相信员工才会自觉自发地采取行动。他又说:“如果你选了对的人,而且给予他们展翅飞翔的机会,并以报酬作为支撑它的载具,你几乎不需要去管他们。”就此,他认为身为领导者的基本标准是会当教练,不会教练就无法晋升。韦尔奇的名言是:“伟大的领导者就是伟大的教练!”在他的直接教练下,GE不仅发展出世界最优秀的经营团队,还培养了170多位《财富》500强的执行官。
教练一词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网球教练提摩西?葛维(Timothy Gallwey)。葛维向外宣称他能够让一个完全不会打网球的人在20分钟内学会打网球,此宣称引起了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兴趣,于是想公开地进行这项测试。ABC找了20位经过法律文件签署证明不会打网球的人,并从中挑选一位很少运动且身材不甚理想的55岁女子参加测试。果然,在短短20分钟内,葛维就让这名女子学会打网球。
事后葛维说明他的方法,其实他并未在这20分钟内传授这名女子如何打网球,而是帮助她打破了自己不会打网球的固有信念,方法的重点放在心态的调整上,引导她能够相信自己,从“我不会打网球”转变为“我会打网球”。葛维认为只要这名女子相信她会打网球,技巧或技能就不会成为“会”的阻碍。而这名女子事后也证实,葛维并不是教她打网球的技巧,而是不断引导她将注意力放在球上,忘记她原先不会打网球的信念,全身专注于球飞行的路线,将眼睛闭上聆听球飞行的声音,葛维让她相信只要掌握球的飞行,就能如预期般地将球回击。
ABC公开播放这段测试影片后,葛维的教练模式引起许多大公司的兴趣,AT&T率先邀请葛维到公司为领导讲授网球教练的技巧。葛维原本的专长在于教运动员如何打网球,但是运用在企业管理的情境上,葛维的教练模式开启了领导力发展的新方法。于是葛维从AT&T的授课中得到灵感,连续撰写《网球的内心游戏》(The Inner Game of Tennis)、《高尔夫的内心游戏》(The Inner Game of Golf)与《取胜的内心游戏》(The Inner Game of Winning)等书,并创立了第一家名为“内心游戏”(The Inner Game)的企业教练服务公司,并为可口可乐、Apple与IBM等公司进行教练培训。
领导者或接班候选人通常都具有高绩效的表现,因此成功的经验容易形成如习惯、“以为”、信念、“宁可”、偏好等固性,而造成思维与行为的坚固框架,自我觉察力反而变得薄弱。对固性很强的人而言,若要求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放下自我执着与跳脱框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特别是那些成长过程无往不利、一路顺风的组织领导者。
自觉心不足,一方面源于思想与行为的框架而产生的盲点;另一方面,领导者由于学识、见识与胆识通常必须高于追随者,才有办法带领追随者,所以领导者常具有必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过度乐观”“狂妄自大”与“刀枪不入”等刻板特质的错误认知,因而强化了框架的固性。也因为如此,领导者常有下列落差所引起的决策盲点,通常领导者的位阶越高,固性越强,盲点也越大。
一般而言,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与别人对自己的认知原本就会有落差,这是因为人们多多少少都有“自以为是”的特质,而领导者因为以往成功的经验,特别容易有这种“自信力”,因而自知与人知的落差更明显。只要简单地做个实验,就可以知道这种落差有多大。请自认为最了解自己的一位亲友写下自己的十个优点,并依重要性排序,自己也同样写下排序的十个优点,然后比较两个优点清单,就能知道落差有多大。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决策,着重于决策的“know-why”,而非决策执行的“know-how”,因此不会考量执行的细节。例如,营销领导知道为什么新产品在哪一个市场区隔最具优势,然后交由营销专业人员规划与执行攻占市场区隔的营销方案。也就是说,领导者所知道的大都是理想状态而做出决定,但是执行的却是现实状态而需要克服的许多挑战,所以理想的“知道”总是与现实的“做到”有段差距,而且职务越高的领导者所知道的理想与要做到的现实落差越大。
俗语说:“高处不胜寒!”越是高位的领导者,越是孤独;越是在云端上层的领导者,越是无法看清基层所发生的一切,因而越是无法体会或感受基层所遭遇的问题,因此常易被讥为“不食人间烟火,不知民间疾苦”。再者,一旦成为领导者,越是高阶,就越容易与现实脱节,所看到或知道的越是可能经过掩饰的表象,因为总有人担心事情真相被领导者发现后,就必须承担真相的后果,因此才常会有“报喜不报忧”的问题,以免发生被追究或怪罪的情况。
当领导者在决策上有盲点,就容易犯错,所以必须借由他人的力量,才能突破领导者的思维及行为框架,消除决策的盲点。唐太宗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局外人往往因为没有或不同于局内人的框架,更能看到局内人框架的存在,也比局内人更能从不同角度突破问题的框架,看到不同的局面。教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成为员工的镜子,而好的领导者不仅需要好的教练,也需要成为接班人的好教练。
固性强的领导者容易成为命令型领导(command-based leadership),强调“听命行事、严守纪律”,领导者主要以专家、上司的姿态对追随者发号施令,凡事要求追随者按照指令、按部就班、遵守规定,以管控与监督的方式掌握追随者的工作形式与内容。然而,现在以“Me世代”为主的年轻员工往往追求“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与命令型领导风格显得有所冲突、格格不入。
所谓“Me世代”,代表那些自我意识强烈、凡事以“我”为先的年轻一代,而习惯发号施令的命令型领导对“Me世代”容易“发号失灵”,所以近来兴起教练型领导,相较于命令式领导,教练型领导者与追随者是平等、伙伴的关系,领导者扮演引导与支持的角色,展现支持追随者的承诺,辅导与协助追随者的工作实现。
表一:命令型领导与教练型领导
教练型领导是一种能通过目标设定、鼓励及提问来协助员工达成其工作目标的领导模式,教练型领导不以管理上所赋予的职权作为领导的基础,而是以领导风格所产生的影响力作为追随者的追随动力,更不会将追随者当成没有生命般的计划资源来驱使,而是全力支持追随者实现创新。
教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觉察力,建立责任感并解决问题。教练协助追随者面对挑战,跳脱既有的思维及行为框架,认清自己的盲点,勇于自我突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采取负责及有效的行动,达成自己所承诺的目标。
有人将教练比喻为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练又像是一盏灯,照亮追随者的心;又像一块布,通过问与答的对话,擦亮镜子,让追随者看得到自己的盲点;又像指南针,陪着追随者走一段路,引导他找到自己的方向与目标。
图二:教练型领导的COACH特质
教练型领导不仅要当好领导,必须也是个好教练,要懂得教练自己与追随者。好领导的基本是“带人要带心”,而带心的根本条件是互信,唯有互信,团队才能齐心协力向领导者所设定的愿景与目标前进。所以,领导团队运作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信任,如同牛津字典所定义的:“信任是相信某人是善良的、真心实意的、诚实的,他不会伤害或欺骗你。”带心的教练型领导要具备下列“五心”的COACH特质:
关心(caring):俗语说:“人们不关心你知道多少,直到他们知道你关心多少。”领导者吸引追随者的第一个特质就是让追随者知道领导关心他们,一个对追随者漠不关心的领导者,无论地位、职务多高,都是无法受到别人的青睐的。领导者的关心通常表现在对追随者过去与现状的了解上。
开心(open):开心意指“开放的心”,领导者应该敞开心胸,才能听得见追随者不同的声音。再者,领导者千万不要碍于颜面而封锁与追随者的沟通,放下无谓的猜疑或担心,如此才能巩固互信的基础,领导者也才能欢心地带领追随者,同心一致,向前迈进。
用心(attending):“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人就是用心把事做好的人,也就是要能够全神贯注、全心全力,才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质,理清问题的症结,真正解决问题,达成工作的目标。相对地,很多人做事是“三心二意”“有口无心”或“有手无心”,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或者“碰运气”的想法,不用心的结果当然不会成功,更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信心(confident):领导者不仅对自己要有信心,也要对追随者有信心,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领导者对追随者信心不足,经常担心追随者的所作所为,不断地在背后下指导棋,追随者有可能失去工作的信心,也对领导者产生信任的危机。
诚心(honesty):只要是人就有盲点,无论领导者或追随者,都会有决策及行动的盲点,盲点往往源自人类思维及行为的框架,而框架又来自人性的偏执、习惯与经验。而教练的目的之一是观照内心,打破我执,提升自觉心。所以,领导者与追随者都要对彼此诚实,能够诚心地说出及接受彼此的盲点,并协助彼此突破思维及行为的框架。
教练是对追随者“发问→聆听→回应”三部曲的循环对话,而且教练在对话的过程中必须懂得“WAIT”(“Why am I talking?”),想要讲话时要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为什么又是我在讲话?”“WAIT”说得容易,但是对习惯“发号施令”及“下指导棋”的命令型领导而言,“WAlT”是说的比做的容易,要不断地培训自我克制的能力,因为好教练不应“只会说”或“只想说”,而是应该:
● 引导重于指导(www.daowen.com)
● 行动重于口动
图三:教练对话的循环
● 身教重于言教
● 听筒重于话筒
如图三所示,教练对话的目的是协助追随者提升自觉力、建立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借由教练的提问,引导追随者深层反思,认清自己,自己找问题的根源,自己定方案,并为自己的方案承诺负责,采取行动,承担结果。所以教练型领导除了具备COACH的领导特质外,也应该培养教练最重要的三个基本能力,即提问、聆听及回应。
教练就是一门学“问”的学问,学习当教练就是要学“问”:“什么时候问?”“如何问?”“问什么?”切记,教练的提问就是在引导与激发追随者进行深层反思,提问能力是教练的根本,以下将有效提问归纳出“FOCUS”原则给有志于教练型领导的读者参考:
● 聚焦的(focused):每次提问都有焦点,尽量一次只有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如此追随者容易聚焦回应的提问。例如:“你认为现在最急迫的问题是什么?”
● 开放的(open):提问不是只有少数及明确的选项的问题,例如是或不是,而是可以让追随者进一步解释或描述的问题。例如:“你目前遇到的阻碍有哪些?”
● 简洁的(concise):提问的问题不要冗长、复杂或太多弦外之音,可以让追随者立即明了如何思考及反应。例如:“如果你只有一次机会,你会如何掌握?”
● 有用的(useful):问题和回应要与教练对话的主题有相关性及建设性,尽量不要离题而模糊对话的焦点。例如:“你会如何面对这项挑战?”
● 寻求的(seeking):提问的问题会令追随者想进一步寻求答案,而不是骤下结论,没有进一步的内容可以提问。例如:“为什么你会认为没有其他的选择?”
符合上述“FOCUS”原则的问题又称为探索性问题,探索性问题除了深化教练对话的内容,也可以激发追随者的自觉心、责任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简洁的探索性问题包含:
● 然后发生什么事?
● 你可以说得明确些吗?
● 你可以举例吗?
● 例如呢?
● 这如何影响你?
●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呢?
● 你可以再告诉我更多细节吗?
好教练的根本是问得好,但是问得好的前提是听得好,而且听得好才能回得好。听得好包括:“什么时候听?”“如何听?”“听什么?”同样地,我将有效聆听归纳出“EARS”的原则,提供给有志于教练型领导的读者参考:
● 探索(explore):提出探索性的问题,才能聆听追随者的回应。
● 确认(affirm):以确认态度表示你正在注意聆听,确认包含保持冷静的、泰然自若的和情绪合宜的表情;维持对话题感兴趣的态度;注视说话者并观察他的肢体语言。
● 反思(reflect):反思你所理解的内容,并以同理心思考你该如何回应。在反思时,以重复问句的方式确定你不理解的内容,并用点头或“嗯”声音回应理解的内容。
● 沉住气(suspend):在聆听时,要懂得“WAIT”,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插话,同时保持沉默,才能更多聆听,而且要有耐心等追随者将话说完之后再给对方意见。
教练在聆听被追随者的回应后,要有适当的回应,回应最忌讳引发对话双方的负面情绪及防卫心态,因为它们一旦在教练对话出现,真相及真实感受就会被借口与辩解所蒙蔽,甚至引起双方的争执,造成双方失去互信。除了积极正面肯定追随者的回应外,回应也是在准备下一回合的教练对话。最糟的回应是切身又批判性的,最有效的则是引发追随者更深层描述的反思。教练的回应可分为下列五个层次:
1.人身攻击:例如“你真没用”。这不仅否定别人的努力,而且是切身的人身攻击,会引发对方的负面情绪。
2.负面批判:例如“你做的这件事是浪费公司的资源”。纵使负面批判是确实发生的事,也容易引起被批判者的负面情绪。
3.客观陈述:例如“虽然你花了很多心力在这件事上,但这件事对公司还是成本大于效益”。客观描述虽然是陈述事实,但无法引发当事人进一步的反思。
4.引发反思:例如“你做完这件事的感想是什么?”,引发反思是借由提问引发对方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想法。
5.教练对话:例如:“为什么这件事会有如此结果?”教练对话就是将探索性提问作为回应,每一次的回应都引发下一回合的对话。
时代在变,领导的领导风格也要变,现代领导者的第一要务已经不是下指令,而是要根据领导愿景,能够识人为用及因材施教。在现今快速变动的年代,传统命令型领导已不适用于新时代的追随者,特别是许多自我意识强烈的“Me世代”年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教练型领导,以教练方式带领员工达成组织绩效目标。本章叙述教练型领导的特质与基本能力,下一章将会阐述教练型领导的技巧与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