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现员工自我提升的非正式学习方法

实现员工自我提升的非正式学习方法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老王也提醒小魏,由于任何模式的在职培训都需要投入相当的组织资源,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员工学习,组织必须依据其可用的资源,以及对受训员工的需求及目标,进行严谨的规划、执行、追踪及测评,才能达成在职培训、学用合一的目的。“好吧!让我先从非正式学习开始讲起,再解释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现代科技对职场学习的影响及重要性。”

实现员工自我提升的非正式学习方法

担任企业培训讲师的小魏在听完老王对在职培训的讲解后,明白了在职培训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员工在工作时,遇到工作问题的当下,就可以学习及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如此“即学即用”,不仅马上可以验证学习内容的有效性,而且立即发挥员工学习的效益,相较于其他非在职培训方法,更能有效克服因为学习情境与应用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培训移转”问题,亦即如何应用课堂所学于不同实务工作的问题。

同时老王也提醒小魏,由于任何模式的在职培训都需要投入相当的组织资源,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员工学习,组织必须依据其可用的资源,以及对受训员工的需求及目标,进行严谨的规划、执行、追踪及测评,才能达成在职培训、学用合一的目的。若是在教室进行的一般教学,则可以套用E=MC2的学习效能公式,以及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达到情境化学习的效果,减少“学非所用”的问题。

小魏谨记老王的教导,运用学习效能公式及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设计其课程,并以翻转教室的教学模式上课,果然上课打瞌睡的同学越来越少,但却意外地发现上课玩手机的同学越来越多,甚至某些同学在台上做报告时,台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低头玩手机。有一次小魏便问在玩手机的小芬:“小新在台上做报告,为什么你要玩手机?”小芬回答道:“老师,我听不懂小新的报告,所以上网查资料。”小魏又问了小朱:“为什么玩手机?”小朱则无奈地回应:“老师,小新的报告很无聊,若是不能玩手机,全班恐怕都要呼呼大睡了!”

由于上课玩手机或平板电脑似乎已成课堂的常态,讲师没有明文禁止,学生又常以要查上课相关资料为理由,使用者有增无减,小魏即使觉得不妥,也无计可施,于是小魏决定在期末考出一道申论题《上课时可不可以玩手机?》,并允许学生带手机及平板电脑在考场上网查资料。在发下考卷后,就发现班上所有的学生拿起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始奋力玩。

● 小明马上将题目传到脸书,没想到30 分钟之内获得超过3000个赞,还有网友成立了“上课可以玩手机”的粉丝团,但就是没有网友留言,表达上课是否可以玩手机的意见。

● 不同于小明,小英将题目传到“MBA同学会”的LlNE 群组,小英及班上几位同为校友的手机顿时此起彼落,响个不停,群组聊天室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贴图表情,有的是哭脸贴图,有的是装可爱的贴图,有的是伸大拇指的贴图,最多的是哈哈大笑、倒地不起的贴图。

● 小廷似乎对小魏的考题不太领情,于是将题目传到PTT八卦版求援,果然问题马上被嘘到爆,立即就有大批网军开始人肉起底,到底是哪个白痴老师出了这样“不符合潮流”的题目?当然,小魏及老王的身家背景很快地被公之于世,而且小魏的未婚妻小美因为是美女,照片还上了PTT表特版(Beauty) 。

● 而小张由于对网站比较熟悉,到百度文库找答案,将题目键入搜寻栏后,马上出现几百篇作者为同一人的博士论文《手机对学生上课的影响》,并提供下载,但是下载费用一份从1元到100元人民币都有。

● 考试时间结束,小魏的电邮信箱突然出现一封新邮件,发信人为一家民意调查公司,信件写着:“尊敬的提问者,我们已经为你的提问进行网络民意调查,做成一份300页的调查报告,仅收费6000 元人民币,若有兴趣,请以‘支付宝’支付费用,你便可立即下载阅读……”

考完后,小魏开始阅卷,同学的回答无意外几乎一面倒地赞成上课可以玩手机,理由洋洋洒洒,提到次数最多、最主要的理由包含:

● 上课无聊时不会打瞌睡。

● 上课不懂可以马上查资料。

● 可以练习使用手机的功能。

● 可以随时与外界取得联系。

● 可以用手机做笔记。

● 可以把上课的活动或讲义拍下来。

● 可以下载最新的手机软件,不会落伍。

● 可以马上知道社会发生的新闻。

● 紧急事件发生时,可以马上联络处理。

令小魏觉得讶异的是,班上几位上课认真、不玩手机的同学竟也赞同,只是要求上课必须将手机调为静音模式,避免妨碍其他听课的学生。于是小魏又不解地向老王讨教:“你上课时,有学生玩手机或平板电脑吗?”姜果然是老的辣,老王一听便说:“当然有,而且你禁止不了,也没必要禁止!”“可是学生上课玩手机或平板电脑难道不会影响自己或别人上课吗?连我当老师都觉得不受尊重!”小魏急着反驳。

老王不疾不徐:“其实上课玩手机与上课睡觉基本的原因皆是学生上课觉得无聊,如果觉得上课有趣、有收获,就应该不会想玩手机,除非是老师刻意安排。”小魏还是不解地回应:“刻意安排?禁止都来不及了,怎么还有老师会刻意安排?”老王进一步道出:“你知道吗?美国劳动统计局曾经统计过,70%的员工学习是非正式学习!”“不知道,也没听过非正式学习!它跟上课玩手机或平板电脑又有什么关系?”小魏回应。“好吧!让我先从非正式学习开始讲起,再解释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现代科技对职场学习的影响及重要性。”于是老王又开始对小魏说教。

A 君、B 君、C 君与D君同为公司培训部门的同事,抛开任何的科技因素或方式,请读者先辨别下列事件是否为与工作有关的学习:

● A君早上起床后,边吃早餐,边看报纸,特别是有关创新科技的消息。

● B君在开车前往公司的途中,车里听着新闻广播网,正报道最近热门的领导力

● C君在地铁车厢内挂上耳机,听着《如何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的有声电子书。

● D君坐在公交车上,手上捧着iPad,一页一页地滑着最新一期的《商业周刊》电子版。

● A君到了公司后,发现今天安排甲培训公司的总经理来公司做简报,决定参加。

● B君在自己的办公室隔间内,探头问隔壁先进办公室的D君,今天办公室的“气候”如何?

● C君打电话给培训总监的秘书,询问可否先拿到甲培训公司总经理的简报资料阅读?

● C君在阅读简报资料的同时,想到一个新的课程点子。

● D君由于对数字化学习有兴趣,上YouTube 看了一段介绍数字化学习新趋势的影片。

● C君中午与同事一起在会议室吃便当时,顺便讨论自己想到的新点子。

● 下午参加甲培训公司总经理的简报时,D君问了许多有关数字化学习的问题。(www.daowen.com)

● 简报完毕后,一群同事一起上厕所,B君顺口问了旁边的A君对甲培训公司的印象如何?

● 培训总监的秘书通知所有培训部门的同事,在明天上班前交不超过一页的简报心得报告。

● 在茶水间倒茶时,资浅的D君问了资深的A君许多公司如何做培训的问题。

●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隔间,D君开始上网搜寻A君告诉他有关“教学设计”的资料。

● 同时间,所有培训部门的同事开始上网搜集甲培训公司的资料,用Word撰写培训总监所要求的心得报告。

● 下班后,D君担心自己的心得报告写得不符合要求,于是打电话给B君,请B君评论他的报告。

如果各位对以上所有的事件认定为“学习”,那么上网查询任何资料是否可称为学习?与别人讨论或沟通任何事情是否也是学习?每天所看、所听、所言、所为是否也都是学习?如果以上的事件是与职场相关的学习,那么这些学习与其他的职场学习有何不同?

从广泛的定义而言,学习是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如此,的确人类每天的所看、所听、所言、所为都是学习,似乎一天只要醒着的时候都是在学习。而每一个人从出生后,因为身心发展的需要,所有的言行举动都与学习有关。从幼儿园开始,进入“正规教育体制”的学校进行学习,而学校的学习是系统性及结构性的安排,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要学什么,这些学习不仅有所规定,还要有所测评,学习的结果要有所记录,并给予证明,这就是所谓的“正式学习”。

学校毕业后,进入职场,为了工作需要,这种有系统的学习安排,转交由组织根据员工的学习需求,规划、设计、发展与实施员工学习,成为职场的正式学习,简称为“职场学习”,又称为“培训与发展”,包含上一章所阐述的“在职培训”。所以,职场的正式学习就是组织正式安排,事先有规划、有目标,事后有评价的学习,主要的正式学习是参加培训部门安排及举办的培训课程。

相较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就是所有未经过事先规划、没有设定学习目标的学习,美国劳动统计局将非正式学习定义为“组织日常运作的组成,即那些即兴发生、没有规划的教学活动”;而《非正式学习》一书的作者杰?克罗斯则将非正式学习定义为“员工通过非官方、非约定、临时发生的方法学习将工作做好”。

由于非正式学习具有“不刻意安排”的特性,学习者往往是“即兴地”临场、临时学习,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学习的效果,所以非正式学习又被归类于或等同于“自发性学习”(spontaneous learning)或“偶发性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

通常职场学习是因为要满足工作的需求,例如老板交代要完成一件没有经验的任务,或者工作的内容发生变化,员工必须运用任何学习方法及渠道,去获取工作新知与技能。而组织提供的正式学习往往会“缓不济急”或“学非所用”,所以员工经常在没有预期学习需求,没有事先刻意安排的情况下,必须“现学现卖”,就需要用尽任何办法,通过任何可用的“非正式渠道”,获取工作需要的新知与技能。

即使是“贵为人师”的我,也必须是“求知若渴”,每天要密集地“非正式学习”,大量吸收书籍、期刊、电视及网络的新知,以备上课的“不时之需”,否则我的学生就容易沦为正式学习的牺牲者。

但是在现在强调员工必须“持续学习”的职场,如何区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呢?知名学习专家杰?克罗斯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比喻为“固定行程的公交车”与“自由行的脚踏车”,做了下表的比较:

表一: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

虽然我个人认为杰?克罗斯的比喻对理解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差异很有帮助,但是否为非正式学习应该以学习者的立场来定义,即使路上有许多固定行程的公交车,如果乘客只是随兴地搭来搭去,没有目的地,没有事先规划自己的行程,这也是非正式学习。

再者,现代职场的员工学习应该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区隔,也已经没有一条清楚的界线。任何职场学习的设计应该是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特性,举例而言,现在流行的“翻转教室教学法”正是结合课堂正式学习及课外非正式学习的最佳写照。下表列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特性比较:

表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特性比较

根据学者雷布尔德的研究指出, 许多组织发现一个员工有85%~90% 的工作知识是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只有10%~15% 的工作知识是经由正式的培训获得的;而美国商务部的一项调查也说明,至少80%的员工学习是在工作职场发生,而不是在培训教室发生的。

商业顾问公司Atos KPMG Consulting 的调查(如下图一)则显示,超过75%的员工学习是属于非正式学习,例如通过社交网络(30%)与工作经验(45%)的方式获得工作新知与技能。

图一:员工学习不同方式的重要性

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也显现在员工的学习成本上,非正式学习最普遍的方式是搜寻工作需要的信息。著名的商业情报公司IDC 对公司员工的一项调查却显示,知识工作者最大的学习成本就是信息搜寻,知识工作者将15%~30% 的工作时间花在搜寻特定的信息,但是成功的搜寻却占不到50%的时间,对于《财富》500强的公司而言,没有结果的信息搜寻花掉公司600亿~850亿美元之间的直接成本,以及大概两倍的机会成本。

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被信息疯狂轰炸的环境中,不得安宁,许多人因而产生“信息焦虑症”或染上“信息嗜毒病”,不管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是人手一机,不是在搜寻信息、浏览信息,就是收发信息,也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对个人有任何意义。

早在互联网开始兴起的20世纪90 年代,“《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可能超过18世纪一个人一生可能接触到的信息总量”“美国每天有超过3000 本新书出版”“英文词汇的总数大约是莎士比亚时代的5倍”。而在现今手机及行动网络盛行的年代,“人类每天手机传输的传统短信数量早已经超越全球人口总数”“2015 年成长至7 亿个活跃用户的WhatsApp,每天则要经手300亿条信息”,这些信息的流量还不包括其他用户数超过LINE及WhatsApp的社群网站,例如脸书及YouTube。

而根据IDC的预测,全球资料量将从2013 年的4.4ZB急速成长10倍,达2020年的44ZB, 其中2/3 的资料量是由个人所产生,约为2.9ZB。1ZB(zettabytes)等于1 亿TB(terabytes),1TB则等于1000GB(gigabytes),若用容量128GB 的iPad Air 平板计算机堆叠起来,4.4ZB 容量所需堆叠的iPad Air 高度大约是地球至月亮距离的2/3( 约253700公里),大约需要378亿台iPad Air堆叠的高度。

但是在这么庞大的资料大海中,真正具有价值的资料(high-value data)在2014 年只占全部数字化资料量的1.5%,这表示只有很少量的资料是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以搜寻信息实时沟通为主的非正式学习将会越来越困难,非正式学习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组织需要善用创新资通讯科技,以降低非正式学习的成本并提升非正式学习的效益。所以老王一开始就主张:“上课无法也没必要禁止学生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而且更要刻意安排学生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来强化学习效益。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员工的非正式学习成本非常高,而且通常是隐性成本,亦即在管理账目上看不到它的存在,更无法像正式学习去测评学习效益。管理学上最经典的名言“没有测评,就没有管理”(No measurement, no management.)就点出非正式学习的最大问题所在!

除了无法算计学习成本外,由于非正式学习通常是员工随兴自在地发生,而且经常是发生在工作的当下,却又不像在职培训般有事先规划,根据需求,设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及方式,既没有与个人发展计划(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 IDP)连接,也没有与组织策略或目标衔接,组织没有记录,亦无法追踪,更别说测评其学习效果。

也因为组织没有测评及记录学习效果,员工自发性的非正式学习缺乏持续学习的组织诱因,员工容易发生“名为学习,实为自娱”的不当行为,这些不当行为甚至造成组织网络被黑,机密资料被盗取,有时网络病毒等威胁还会造成组织系统及员工计算机运营瘫痪等问题。

举例而言,许多组织允许员工在工作时间上网,原本是方便员工内外沟通及工作需要的信息搜寻等非正式学习任务,但却发现员工经常把“方便当随便”,上班时间上网沟通私事,甚至讨论八卦,浏览不当网站,因而影响到工作绩效或学习绩效。例如我就曾于单位领导任内,“捉到”员工上班时间利用软件与别的单位同事谈情说爱,虽然两人修成正果,但是那位员工当年的工作考核却不尽理想。相信许多担任领导或讲师的读者,之所以会考虑上班或上课时间禁止玩手机或平板电脑,主要就是担心同事或同学会“手滑分心”,影响工作绩效或学习绩效吧!

非正式学习是员工获取工作知识与技能最重要及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而网络科技及行动科技是非正式学习最重要及最主要的学习工具与渠道。再者,快速创新的网络科技和行动科技促使非正式学习多样化及普及化,科技化的非正式学习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洪流,但是非正式学习的特性也造成高学习成本、无法测评效益、不当使用科技等重要问题。举例而言,许多组织常有“只要我们建造了它,他们就会来”(If we build it, they will come.)的现象,开发了一大堆的数字化学习课程放在网上,却没有任何规划,就期待员工会来学习,即使每个数字化学习课程都有学习目标,内容也有结构,但是数字化学习若只是让员工自己随兴地去浏览,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痴痴地等待”,形成“浪费学习资源、无法测评效益”的非正式学习问题。

为了创造职场上非正式学习的真正价值,领导者应该思考如何“转学习成本为工作效益”及“化科技阻力为学习动力”。就此,下一章将会说明如何善用当今的“E”化科技,如LINE、YouTube 或脸书,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达到“正非兼修”及“正非并备”的目的,我称之为“Enformal Learni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