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动中求静修身法则

儒家动中求静修身法则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静坐,有哪些要点呢?其二,动中求静,儒家修身功夫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动修,在日常生活和事物上时时归正,在事务上体现自己的良知良能。儒家的这种动中静修的功夫,是儒家思想的秘藏瑰宝。我们后世学习阳明心学,在炼习事入上的功夫提升,就是要敢于面对不可能,敢于承担有益于社会大众、有益于时代进步的任务,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就是最好的炼习彻悟,就是最好的事上磨砺。

儒家静坐,有哪些要点呢?简而言之,大约有两点。

其一,守中主一。也就是坚守“未发之中”,回归于寂,澄明良知,用“一个心思”(良知)来统领内外意识,并逐渐放大之。

王畿《水西别言》中说:“千古圣学,只从一念灵明识取。只此便是入圣真脉路。当下保此一念灵明,便是学;以此触发感通,便是教。随事不昧此一念灵明,谓之格物;不欺此一念灵明,谓之诚意;一念廓然,无有一毫固必之私,谓之正心。直造先天羲皇,更无别路。此是易简直截根源,知此谓之知道,见此谓之见易,千圣之密藏也。”

在这其中,对各种念头,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自然念头消去;以诚明的心态,连接内外,打通更广泛的外部世界,直至“万物一体”。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静坐“非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使毋走于烦思虑而已。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心”。

阳明先生在回答弟子时说:“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体也。戒慎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地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传习录》)(www.daowen.com)

其二,动中求静,儒家修身功夫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动修,在日常生活和事物上时时归正,在事务上体现自己的良知良能。日常的言谈举止、站立端坐行走、礼、乐、射、御、书、数都是静修功夫,都是在动中求静、求正。儒家的这种动中静修的功夫,是儒家思想的秘藏瑰宝。比如一个简单的静走修炼法,就让我们在日常行走上体会到“未发之中”时身体、意识的各种反应,体会到脚部在归寂守中状态下的放松、舒适感受,进而扩散至全身,获得身心的愉悦和能量的聚集。

所谓“炼习事入”,王畿这样解释:“得于炼习者,谓之彻悟,磨砻锻炼,左右逢源。譬之湛体冷然,本来晶莹,愈震荡愈凝寂,不可得而澄淆也。”事功彻悟,正是阳明心学功夫的最高境界。

“炼习事入”的这个事,是孟子说过的在“必有事焉”上修养功夫,阳明先生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传习录》)

“炼习事入”的这个事,是做成几件有挑战分量的事情。阳明先生平宁王之乱、处忠泰之变,都是这样有挑战、有分量、有社会意义的大事。我们后世学习阳明心学,在炼习事入上的功夫提升,就是要敢于面对不可能,敢于承担有益于社会大众、有益于时代进步的任务,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就是最好的炼习彻悟,就是最好的事上磨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