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解悟理入,王畿解释说:“得于言诠者,谓之解悟,触发印证,未离言诠。譬之门外之宝,非己家珍。”
(《王畿全集》)“言诠”者,以言语来诠释义理。这个功夫似乎是最难的入门功夫。“先师之学,凡三变而始入于悟,再变,而所得始化而纯。”(王畿《滁阳会语》)阳明先生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百家经典,对古圣先贤的著作可谓如数家珍,但其立志依然经历了24年的曲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阳明先生逐步对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有了质疑,提出了新的“格物”之说以及“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观点,历经“百死千难”重新衔接上了孔孟倡导的“身心之学”。
解悟理入之难,一是难于对古圣先贤原著本意的理解,特别是紧要核心之处,比如对《大学》里的“亲民”“格物”,阳明先生和朱熹就有不同解读;二是儒家学派的演化,“身心之学”与“治平之学”之间此起彼伏,后人难以全局统揽,一般人会以为当今“显学”就是儒学的原貌,其实不同时代对儒学都有不同的偏重解读,以满足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www.daowen.com)
所谓“静坐静入”,王畿解释说“得于静坐者,谓之澄悟,收摄保聚,犹有待于境。譬之浊水初澄,浊根尚在,才遇风波,易于淆动。”(《王畿全集》)按一般人理解,静坐静入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种入门功夫。阳明先生自少年时代就学习打坐之术,17岁在南昌结婚的当晚因外出结识一道人,竟然在新婚之夜在道观打坐一夜,成为传奇美谈。在龙场悟道中,阳明先生经历“静默澄坐”之后,恍然大悟“格物致知之理”。
我们要以平常心来看待静坐静入,阳明先生提倡的静坐是儒家的静坐,以省察克治为主旨,以对“人”的静默体察为核心,这个对“人”的静默体察,有可能是直奔本体诚意而正心,有可能是循序渐进格物而致知,因人而宜;只要回归到人道层面,而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气息经络调理,静坐静入就有了遵循,就能回到阳明心学的静坐功夫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