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同时活在本体、主体、客体三体重叠的世界里,核心是人的主体意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对人的主体性即人格构建之崇高目标的概述,或者说,一个具有主体人格的“大”人,需要达到明德、亲民、至善的修为境界。
如何通过内圣外王,内外一体的路径构建人的主体性?
孟子最早提出了“大丈夫”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这位“大丈夫”就是一位顶天立地、具有独立、自信、刚直、担当的大写的人,就是一位具有主体人格的君子。只有这样具有主体人格的人,不违背良知的同时也不迷信僵化的教条,不迷惑于外物的同时也不行为呆板而随机而动。阳明先生发扬了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提出了“大人”定义:“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王阳明《大学向》)阳明心学不仅发展细化了孟子的“大丈夫”学说,而且明确提出,要成为“大人”,需要“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这个过程,也正是构建人的主体性的过程。
实现具有主体人格的“大丈夫”的主要路径是什么呢?在孟子看来,就是“必有事焉”,就是把修身和处世融为一体,就是敢于在面对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通过自己奋发作为,同步实现与天地人的纵横贯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www.daowen.com)
阳明先生发扬了孟子的“必有事焉”思想,指出“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传习录·答周道通书》)用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递进路径,同时实现修身和处世,知行一体、修用一体,把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
阳明先生发展和延伸了孟子提出的主体人格,丰富和丰满了人的主体世界,他和弟子把人的思想解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很多后世弟子,比如王艮提出了“日用即道”的主张,李贽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先生的“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的主张,并加以发挥,更进一步,“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这些主张,使心学日益接近百姓,接近日常生活,接近思想自由,开启了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今日阳明心学的再度兴起,与重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的大潮高度吻合。中华民族正励精图治,再次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主体性正在重建。阳明心学昭示的圣人之学,就是构建主体之学,就是让任何一个普通人,乃至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事事物物磨砺中构建自己的光明之心、明德之心,成为照耀我们历史航程的指路明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