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被后人誉为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以此来形容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功德业绩。历史上,能达到“真三不朽”境界的人不多,无论哪家评判,阳明先生都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位。
阳明先生获得“真三不朽”美誉,是由于他的一生同时在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达到的人生高度。我们今天学习阳明心学的最大价值,也正是通过学习和践行阳明心学,实现做人和做事的同步正确。
阳明先生实现“真三不朽”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经历了一番曲折,经历了龙场悟道之后,才彻底走上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事双修”道路的。
阳明先生11岁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以现代的人的眼光观之,一个11岁的少年,立志以做圣人为第一等事,惊诧为少年英才。立志成圣,奠定了少年王阳明做人的坚实基础。
但阳明先生的求圣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二年己酉,先生十八岁,寓江西。十二月,夫人诸氏归余姚。是年先生始慕圣学。先生以诸夫人归,舟至广信,谒娄一斋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遂深契之。”(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从11岁到18岁,少年阳明似乎已经放下对第一等事的追求,在这段时间里,开始沉溺于兵法、游侠,直到遇到大儒娄谅先生,重新点燃“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圣人志向。待到21岁,青年王阳明开始攻读朱熹格物致知之学,“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阳明先生格竹子没有格出道理,反而格出了一场病,感叹做圣人是要有天分的,于是跟随社会风气去“溺于辞章”了。(www.daowen.com)
待到31岁,沉溺二氏之学的阳明先生,“渐悟二氏之非”。待到33岁主持山东乡试时,感叹“圣学不明”,还是儒家思想能够经世致用,解救天下百姓。“佛老为天下害,已非一日”(王阳明《山东乡试录》),阳明先生重新开始回归儒家,重新点燃圣人志向。
阳明先生34岁时,“学者溺于词章记诵,不复知有身心之学。先生首倡言之,使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闻者渐觉兴起,有愿执贽及门者。至是专志授徒讲学。”(《王阳明年谱》)在这一年,阳明先生在京师遇到一生的好朋友湛若水,“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从11岁立志为圣,到34岁坚定倡导身心之学、笃定圣人之志,阳明先生的志向经历了23年的曲折彷徨,最终坚定了圣人之学。历经龙场悟道、晓明天理自在人心、知行合一是构建主体光明的唯一路径、事上磨砺致良知的成圣路径之后,阳明先生终于达到万物一体之仁的圣人光明境界。在立志成圣、实践成圣的路径上,阳明先生也获得了“真三不朽”的举世功勋。
“作为人,何为正确?”稻盛和夫把作为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即是善还是恶作为经营的判断基准。今天,在人人都是经营者、人人都是CEO的互联网时代,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选择好自己的经营路线和人生路线,立志和坚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一切选择的源点。这个源点不是纯粹的说教,而是切切实实和万物一体关联在一起,和最大多数的良知拥有者在一起,人生才能有最佳的选择导向。虽然今天很多人不太习惯立志成圣了,但这个“成圣”的现代意义,就是做一个有良知追求、有良知标准的人,就是做一个有道德追求,有道德标准的人。唯有这样的做人原则,才是我们人生和事业的唯一源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