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孟子与孔子:追寻闭合循环的思维传承

孟子与孔子:追寻闭合循环的思维传承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从孟子到孔子的一场闭合循环。众所周知,孟子是儒家心法继孔子、曾子、子思之后的传人。但孟子之后,儒家心法开始陷于失传境地,儒家思想从“身心之学”与“治平之学”兼顾,发展成偏颇于“治平之学”上千年,从孟子到阳明先生又跨越了四个五百年!直到阳明先生以孟子的“良知说”为缘起,经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心学路径的闭环,重新回到孔子倡导的仁学——万物一体之仁!

孟子与孔子:追寻闭合循环的思维传承

阳明心学是什么?

关于阳明心学的定义有多种解读,简单而言,阳明心学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完善和实践,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是儒家思想的实践论(功夫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纵观阳明心学,无论是《传习录》还是《王阳明全集》,通篇都从细化、落地的角度来解读儒家经典《大学》《中庸》《孟子》等,其中借鉴了很多佛家、道家的思维、路径和方法,但在整体立意上,阳明心学还是儒家思想的组成,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www.daowen.com)

阳明先生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阳明先生毕生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笃定的儒家世界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阳明心学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从孟子到孔子的一场闭合循环。《孟子》在结束篇以“无有乎尔”结尾:“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章句下》)预示着儒家心法的失传。众所周知,孟子是儒家心法继孔子、曾子、子思之后的传人。但孟子之后,儒家心法开始陷于失传境地,儒家思想从“身心之学”与“治平之学”兼顾,发展成偏颇于“治平之学”上千年,从孟子到阳明先生又跨越了四个五百年!直到阳明先生以孟子的“良知说”为缘起,经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心学路径的闭环,重新回到孔子倡导的仁学——万物一体之仁!经历了2000年的发展,儒学心法重新衔续上孔孟心法,使“身心之学”和“治平之学”再次成为一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在阳明心学的理念中,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对应“明明德”,明德要向内求,知行合一就是点亮自己的德性,让自己的德性主体构建起来;致良知对应“亲民”,主体的德性构建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应用于万事万物,就会亲爱人民;万物一体之仁对应“止于至善”,是心性之学、治平之学内外一体的最高修身境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在阳明心学的理念中,心即理对应“天命之谓性”,良知良能都是天命所赐,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对应“率性之谓道”,通过体履和行动把上天赋予的本性转化为我的主体认知,这就是道;致良知对应“修道之谓教”,在不断的事上磨砺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灵魂,这就是教化。阳明心学完整、精准地对《大学》《中庸》的主旨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