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阳明先生:致良知说的诞生经历

阳明先生:致良知说的诞生经历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阳明先生对良知说有了根本性的认同,并提出致良知说,却是在经历了更加艰苦的心性磨砺之后。继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先生处置宁王、忠泰之变,是他人生的又一次生死考验,这场严峻的生死磨难,促使阳明先生从事上磨砺中体悟出致良知说,这也是阳明先生一生中第二次重要的悟道。阳明先生以良知的潜心静悟,靠其学养,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终于成功挫败明敌暗险,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了百姓和国家。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说?

阳明先生:致良知说的诞生经历

在龙场驿站时,阳明先生就体悟了良知的存在:身处蛮荒之地,环境恶劣、语言不通,但阳明先生却与当地的百姓建立了信任关系,这种信任的建立,就是以人皆有之的良知为媒。但是,阳明先生对良知说有了根本性的认同,并提出致良知说,却是在经历了更加艰苦的心性磨砺之后。

继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先生处置宁王、忠泰之变,是他人生的又一次生死考验,这场严峻的生死磨难,促使阳明先生从事上磨砺中体悟出致良知说,这也是阳明先生一生中第二次重要的悟道。

正德十五年(1520年),发生宸濠叛乱,时局动荡,人心恐慌。阳明先生不顾生死利害,明言宁王谋反,且指斥其诈称“钦奉密旨”,同时上疏责斥、劝诫武宗:“陛下在位一十四年,屡经变难,民心骚动。尚尔巡游不已,致宗室谋动干戈,冀窃大宝。且今天下之觊觎,岂特一宁王;天下之奸雄,岂特在宗室。言念及此,懔骨寒心。”(《奏闻宸濠伪造檄榜疏》)阳明先生不顾生死、振危救难的担当和对国家社会安危使命感跃然纸上。

面对如此凶险的处境,他采取了果决措施——“引兵而西,留其家吉安之公署,聚薪环之,戒守者曰‘兵败即纵火,毋为贼辱!’”(《王阳明年谱》)是什么促使他不顾身家性命,弃家为国呢?唯一的解释是儒家入世的责任心和济世安民的道义感,人人皆有道德良知的信念在此彰显放大起来,支撑他临危不惧,进退自如,显现敢于担当、超越一切的济世情怀。

正当王阳明平定宸濠叛乱时,张忠、许泰二人的构陷又至。张忠、许泰二人为逢迎讨好武宗,置国家安宁、人民安稳于不顾,竟建议王阳明释放宁王,待武宗亲征亲擒。阳明先生岂能拿国事民命作儿戏,断然拒绝。于是,张忠、许泰二人及其党羽便对阳明先生多方构陷,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阳明先生的亲友皆以为他难逃此祸,其父海日翁王华言:“宁濠之变,皆以汝为死矣而不死。”(《王阳明全集》)阳明先生也感到了这份沉重和凄迷,写下了“尽日岩头坐落花,不知何处是吾家”的诗句(《王阳明全集》)(www.daowen.com)

但现实的凶险不容许他逃避,他再一次依靠良知,超越尘世争夺,忘淡威胁,将自我纳入心定神静之境界。阳明先生以良知的潜心静悟,靠其学养,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终于成功挫败明敌暗险,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了百姓和国家。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逝,世宗继位,准备为王阳明的平叛之功封赏。但阳明先生的赫赫战功和威名引起了从内阁到道台官员的广泛嫉妒,从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谗构”阳明之风。谗构者既言阳明先生平宸濠之功不实,又言其学说是伪学欺世。此时,王阳明已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险境,蒙受过太多冤屈,他已无兴趣去与那些功名利禄的争夺者争辩是非曲直,而代之以高远的视野和豁达的胸怀应对一切。他自信良知,鄙视污浊,决不同流合污,对功名利禄的超越使他不屑去进行争辩,对官场是非荣辱的参悟使他决计退离这是非之地,回归自我。但他的回归不是归隐,而是站在更为高远的精神立场,去承担社会责任和世事人道。

在这场生死考验里,他的对手有叛乱的宁王,也有心怀叵测的忠泰佞臣,还有朝廷的谗构诽谤。无论是宁王叛乱之初的挺身而出,还是平定宁王之后的官军入赣;无论是正面战场上的斗智斗勇,还是朝堂府门之间的据理力争,阳明先生再一次陷入无所依靠、孤身奋战的境界。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依赖?

心学上有个心易学派,为阳明先生的后代弟子所推崇。心学与《易经》结合,《易经》上卦为外境,下卦为内境,源于外境、内境的辩证统一,即为一卦。64个下卦也就是64个心的演化过程,外境的变化是有规律有周期的,需要顺应和时间,而内部心境的变化是完全可由自己掌控的,关键因素就是“致良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