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龙场悟道:内外双磨砺的生死之念

龙场悟道:内外双磨砺的生死之念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龙场悟道,有很多精彩的演绎故事。龙场悟道,时至今日还有很多曲解。内外两大磨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场景里汇集、碰撞,才有了龙场悟道。只有同时具有内外两个生死之念,同时具有内部心境和外部环境的摩擦、磨合,才有可能重复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内外双磨砺的生死之念

我们生活世界(包括我们自身),是一个统一的世界还是一个割裂的世界?这个问题似乎存在了几千年。

儒家心法的源头大概是16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这16字心法即使放在物质极度丰富、信息极度发达的今天,也会让我们深深认同。欲望的释放极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给社会道德造成了危害,经济发展和社会道德是不是需要一体平衡?这个话题放到两三千年前呢?彼时物质极度匮乏、信息极度不对称、文化极度圈层化,人均寿命很低,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为有限……在那样一个极度“物质贫穷”的时代,我们的先贤提出了这样极为“心灵富有”心法要诀,如果今天的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也会对我们的先辈无比崇拜!

由儒家心法诞生了儒家内圣功夫,儒家的内圣功夫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借助“孔子学琴”的典故做个解读:“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

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琴过程,孔圣人的思维层级却呈现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曲、数、志、人”四层境界,这种思维境界,今天的高级艺术家恐怕也难以达到。这种境界我们今人难以企及,回溯明朝时期的读书人,恐怕也难以理解,这种功夫和心法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就是儒家心法的神奇魅力!

孔子之后,儒学分为八派。这八个学派不断演化,最终传承下来的唯有思孟学派,也就是儒家的心性学派,但在先秦之后的上千年里,一直未成为儒家思想的主流。在外部环境和各种势力打压、冲击下,儒家思想到宋、明时期逐渐形成了理学心学的两派。

理学和心学本是一家,都是儒家思孟学派的后传。心学严格说来也是理学的分支,不过就是在如何实现内圣外王上有所不同,一个偏重“道问学”,一个偏重“尊德性”而已。这个不同,不仅表现在认识论,也表现在实践论上。这个不同虽然微妙,但也造就了很多精彩的历史传奇故事,正如佛家禅宗的渐悟派与顿悟派一样。儒家的精彩故事如鹅湖之会,沸沸扬扬传诵千古,结果却是不了了之,似乎谁也没能说服谁。

历史上这类争论的原因在哪里呢?中国古代哲学讲究一体之论,而一体之论在具体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层面上却大多解释得不够清楚,显微之见也不尽相通。所谓的争论,有很多各说各话,不在一个维度层面上。(www.daowen.com)

阳明当年也经历了这种“外求还是内求”“道问学还是尊德性”“事上求理还是心上求理”的心理冲突:从12岁有志于成圣,到31岁渐悟二氏之非,到34岁认识湛若水结伴发愿共同振兴儒家“身心之学”,这段曲折的心路历程,一走就是22年!

这段艰难的心路历程,有个转折爆发点,这就是龙场悟道。

(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先生三十七岁,在贵阳。春,至龙场。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年谱》)

关于龙场悟道,有很多精彩的演绎故事。那么回到生活本身,回到阳明先生的心路历程,他在龙场获得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灵体验呢?

我一心求圣,百般曲折回到儒门正道,我挺身而出正义执言,践行一个忠臣孝子的真实担当,但君王和社会却并没有给我一个公正的认可,把我发配到这样一个荒蛮之地,与世隔绝不知归期,生死不保前途未卜,天理何在?带着追寻“天理”这一“生死一念”,阳明先生进入了澄默静一,问天,天没有回答,问地,地没有问答,问圣人,圣人回答了:天理就在你心上,自我认同就是天理,自我坚信就是天理,在自己身上认证先贤的心路体验就是天理,格去自身的私欲把自己恢复到本心、本体就是天理……

打开这扇门,就关上了那扇门,那扇门要你事上求理,沉迷于事务之中,迷失了本心本体,也就没有了主体意义的我;打开这扇门,突破了生死之念,就开启了一段新的生命历程,坚守良知本体,明德自我主体,一个连通圣贤、连通天地而又具有自我觉醒、自我主宰意识的“大我”就此新生,生活从此变得与众不同!

龙场悟道,时至今日还有很多曲解。不仅阳明先生当年的诸多弟子对龙场悟道赋予了无限遐想,放大了“澄默静一”,今日很多后学先进也是对龙场悟道赋予了过多传奇,忽视了“生死一念”的真正内涵。这个内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追寻天理之生死一念,另一个是陷于龙场之生死一念。内外两大磨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场景里汇集、碰撞,才有了龙场悟道。只有同时具有内外两个生死之念,同时具有内部心境和外部环境的摩擦、磨合,才有可能重复龙场悟道。从这个层面讲,是上天的造化和磨难成就了阳明先生,天降大任也!这就是天作之合的天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