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中普遍感受到,在德国工业4.0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工业4.0的完全实现还存在诸多障碍,目前还只能被称作一个“未来愿景”。多数一线管理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工业4.0至少需要15—20年时间。比如某知名企业在智能工厂改造方面,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技术能力。但是参观的该企业各类工厂,完全改造成为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车间的并不多,多数只是局部环节应用。以参观的该企业大型传动总部工厂为例,其生产线仍然是以传统生产线为主,大部分工序需要工人参与。工厂负责人介绍,智能工厂改造成本目前还远远高于传统生产成本。总体而言,4.0的生产方式目前还不经济,在广大中小企业大范围推广应用更是遥遥无期。工业4.0在不同行业中差别也很大,在工业元器件制造、汽车制造行业应用推广迅速,而其他行业进展则十分缓慢。
通过对德国工业4.0的考察,有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第一,牢固树立制造强国、实体兴国的战略思维不动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必须植根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中最关键的就是制造业。我们一定要把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继续坚持下去。
第二,更加重视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前提,各方面对工业标准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化。要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要把工业标准化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突出的位置,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www.daowen.com)
第三,制造强国要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久久为功”的意识。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不仅要追赶工业4.0,还要在工业2.0、3.0方面“补课”。德国在3.0的基础上推进4.0尚且存在较多障碍,我国仍处于工业2.0与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除了技术上的差距,在产业基础、外部环境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建设制造强国,既要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又要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立足当前,与稳增长、调结构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四,要充分发挥好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德国推动制造业发展,面临人力成本高,人力资源匮乏的困境。而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庞大,有9亿多劳动力,且劳动力质量在不断提高,1.7亿人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各类专业技能,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我国发展的最大潜力。当前的关键是要把潜力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和不断追求卓越的企业家队伍,用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