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和优势,是立身之本。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冲击下,全球产业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之中,近年来全球资本的流动清晰反映出这一趋势。这轮迁移背后的真正动力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重塑竞争优势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夹击的风险。但我国也有市场大、产业完整、供应链和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充足等优势,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活力迸发。与一些发达国家战略实施中易受地方和大公司掣肘相比,我国还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只要扬长补短、积极作为,完全能打造“新一代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一是统筹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释放出极大创新需求。应促进制造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防止各自为战和重复投入。推进大学、科研机构、创客与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重大科研项目、财政奖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从支持普惠性创新的角度,研究分类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等税负,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尤其是基础研究,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公共平台。
二是协同推进“互联网+”与中国制造升级。应当看到,美、德等国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战略,不同程度上存在产业空心化、信息基础设施滞后、用户接受慢等障碍。我国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发展很快,不少新兴产业企业已跻身国际一流。这为我国制造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应加快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深度融合,在智能制造等方面实现弯道超越。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创意设计、节能环保、远程技术、系统流程管理等先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集中攻关智能传感、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云平台等瓶颈,打牢智能制造基础;抓紧建设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同时,加快制造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扁平化平台化管理,构建适应“互联网+”的新型生产经营体制。(www.daowen.com)
三是质量、技术、设计、标准、品牌、信誉“六位一体”提升“中国制造”品质。“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存在全方位差距,不仅在技术、工艺方面,更在于标准、质量、技能、品牌、信誉等方面。目前我国“海淘热”持续升温,从奢侈品发展到生活必需品、家用电器,说明中高端产品严重滞后于消费升级需求,“中国制造”遇到了严峻挑战。连日用消费品都要靠进口,怎么称得上制造强国?这是我们的痛点,必须来一场品质革命。借鉴德国体系化打造“德国制造”的经验,应把质量、技术、设计、标准、品牌、信誉等融为一体,系统推进。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区,实施中国制造“精品工程”,支持奖补优秀企业。推进各行业各领域精益生产、精益管理,运用工匠精神精耕细作。制定质量促进法,完善行业标准,加快建设覆盖各领域的广义质量和标准体系,以先进标准倒逼产业升级,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含金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