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之所以在近年来快速凸显,既与人口老龄化加剧直接相关,也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紧密相连,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加快了农村老龄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不同的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正值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加快向工业和城镇转移的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多百分点,外出农民工年均增加1000多万人,农村常住人口净减少2亿多人,占现有农村常住人口的近1/3。受户籍制度、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等制约,流向城镇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是个人流动,不是家庭式迁移,绝大多数老年人只能继续留守农村。农村人口的快速自然老龄化与青壮年人口持续大规模转移的“双碰头”,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都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据全国老龄办预测,按照目前的态势,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峰值将出现在2034年,比全国要整整早20年。
二是农村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加大了传统方式养老难度。我国农村多年来盛行的养老方式,是建立在传统的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基础上的家庭养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变成核心家庭、小家庭,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越来越少,给养老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因为现在的农村老年人,在青壮年时大都信奉“养儿防老”,精力和财力都倾注在子女身上,没有为自己的养老“早作打算”,基本都没有积蓄,到了需要依靠子女时,子女却另立门户,不能给予稳定的经济支持。此外,由于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也使子女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远不如居住在一起那么方便。(www.daowen.com)
三是农村养老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加剧了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相比于城镇,农村的“未富先老”问题更为突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更多,扩大养老服务供给面临的制约更多。乡镇一级政府大多依靠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保持正常运转,很少有财力来兴建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的潜力虽然很大,近年来在城镇的扩张势头也很迅猛,但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和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社会资本对建设农村养老机构设施还缺乏积极性。目前,农村除了为“五保”等特殊群体集中供养修建的养老院外,大多数乡镇都没有适合普通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农村老年公寓、敬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更是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老龄化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
四是农村代际间思想观念差异扩大,加深了老年人的生活困境。现在的农村老年人,大多一直生活在农村,深受传统孝道文化浸润,认为“养儿防老”是理所当然。但他们的子女则不同,大多在城镇工作生活,受个体自由和市场经济等观念影响,尊老、养老意识不断淡化,有些人甚至还认为“养儿防老”不道德。同时,由于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们的兴趣和爱好也与父母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事情都“说不到一块儿去”。这种代际间思想观念的差异和冲突,不仅降低了子女赡养父母的意愿,使农村老年人很难得到子女经济上的充足支持,而且影响了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使农村老年人很少能得到子女的精神慰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